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论反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59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3.反转课堂的'问题。反转课堂作为一种正在经历发展成熟的教学方法,同样经历着一些仍待解决并制约其推广发展的问题。教学公平问题,专业化和标准化的问题,教师工作量加大和学生投入需求问题,这三个问题正是在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想要在高职院校推广这种教学方法,就必须解决这三个问题。

三、反转课堂在高职院校的应用实践

  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硬件基础有限,教学标准不一,学生对于课堂投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因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具体学情,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将先进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就成了本章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1.寻找技术门槛低的教学实现方法。要实现反转课堂教学,首先需要构建起对应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在线交流平台。在硬件基础有限的情况下,在线教育平台的搭建不得不借助第三方商业公司的已有技术平台。相较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要更高,因此本文的方法构建聚焦于手机端即时通讯软件,通过建立可在即时通讯软件上关注的公众号,通过推送的方式将课外阅读材料、课前教学视频发至学生手机端,再以设定关键词回复的方式激励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同时,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可以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监控,定期查漏补缺。

  2.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并分组实验。为保证实验的有效性、无偏性,将样本确定为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某专业上同一门课程的两个班级,并对实验者和两组学生均进行保密,实现双盲控制。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安排、同一位教师以控制无关变量,将1班设为对照组,采取传统授课方式进行教授;2班设为实验组,采取反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按照同样的进度进行授课。课程基本安排为12周,其中分期中、期末两次进行阶段性测试。课程平时作业每周一次,同样的内容分别以纸面和网络形式布置给两组学生。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在基本教学任务之外,分别将小组展示作业、开放性小论文作业布置给两组学生,以完成任务可获得课程加分为激励。根据同样时间内两组学生的完成情况结合考试成绩对此种方法下的反转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4.实验结果观察。两组学生经过12周的课程学习,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从综合性检测成果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改变对于成绩处于中游的学生群体影响较为显著。高职学生对于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如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收到良好效果且难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分析;采用反转课堂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主人意识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两组学生总数一致,对于探究性任务的参与比例分别为16%和42%。结果显示,反转课堂的实践调动了学生进一步主动获取知识,完成探究性任务的积极性。同时,在进行教学时间的同时,通过软件端实现的互动也累积了足够多的数据使得可以在复习阶段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甚至定制自己的复习计划。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可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学习需求,采取以手机代替个人电脑作为接口的模式实行反转课堂教学,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结语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反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理论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发展。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与信息化的发展,这种教学方法也焕发出了真正的活力。通过将传统教学环节中的若干部分进行顺序调整,实现教学逻辑和教学角色的反转。中外关于反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也有许多优秀案例可以参考,然而将此方法应用到高职院校中仍然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针对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学生学习动力相对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探索出一种基于手机端即时通信软件为平台的低门槛、高适用性的反转课堂实现方法,并进行了初步的教学实践。根据双盲实验结果,这种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发挥反转课堂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学习效果。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样本选择范围有限,缺乏重复实验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维克多·迈尔.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