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 > 正文

儿童自我赏识教育思考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12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儿童自我赏识教育的策略

  (一)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

  善于模仿是儿童的一大特点,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儿童获得很多的知识经验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其中成人特别是父母和幼儿教师是他们喜欢而且经常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并体现在儿童的认知和行为之中。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要有正确的儿童观。“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认识到只要教育的手段得法,人的潜能是能够得到充分发掘的。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身上都预设着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的不确定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2]教师也要善于观察并发现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让儿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赏识儿童,并用通过语言或行为进行鼓励。如对儿童的优点加以表扬,拍拍儿童的肩膀或抱抱儿童等。幼儿教师也要学会赏识自己,人无完人,教师也不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但要让儿童知道,老师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并能够不断激励自己,使自己得到进步。

  (二)创造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

  儿童出生之后便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和谐的家庭赏识氛围对儿童自我的赏识有着很大的帮助。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但有的父母在家庭中却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过于紧张或过于放纵的氛围,不利于孩子正确地自我赏识。有的父母抱着“骄兵必败”的心态,吝啬对孩子肯定和表扬,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甚至有时对孩子会冷言冷语。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有一定的依从性,经常根据成人的评价而评价自己。在这种氛围下,儿童会低估自己的能力,感到压抑和失落,对自己不认可,不能赏识自己,甚至破罐子破摔,产生反抗情绪。家庭成员对儿童的评价要一致,儿童做同样一件事情,如果父母肯定,而爷爷奶奶否定,容易使儿童判断不清。另外,可以借鉴国外赏识教育的经验,也可以让孩子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家中做装饰品,客人来了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等。

  (三)儿童自我赏识与教育者的提醒相结合,做到赏识有度

  儿童受认知能力的影响,对自我赏识的理解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无法正确把握自我赏识的“度”。俗话说,过犹不及,过度的自我赏识即使内容是正确的,效果往往也会不理想,可能会导致儿童任性、骄傲、自负,遇到挫折无法接受。相反,儿童如果对自己赏识不够,容易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如有的儿童觉得自己很强壮,于是在玩游戏时抢夺他人的玩具,还给自己打气说:“看我多厉害,一下就抢到了!”。岂不知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攻击行为,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帮助儿童澄清对自己行为的认识,甚至可以与适当的批评相结合,让他知道有些行为不对的,对别人会有伤害,不要盲目赏识自己。对于缺乏自信、对自己评价过低的孩子,要多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欣赏自己的优点,并能够以此来激励自己得到更多的发展。

  (四)指导儿童自我赏识的内容

  儿童之间的差异性使每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不同于他人的特质,有些儿童赏识的是自己的外貌、智力等特质,如觉得自己很漂亮,很聪明,并到处炫耀。其实这些都是先天优势,是不可改变的,对儿童来说仅仅赏识这些是极为不利的。成人要指导儿童赏识自己的个性、进步和努力。让儿童了解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凡事不用统一的标准来与其他人作比较,可以将自己现在的表现与以前比较,评价自己时关注自己取得的进步。要引导儿童正确地归因,总是把成功的原因归为聪明,会使儿童过于看重结果,受挫能力降低。我们要引导儿童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后天的努力而不是先天的优势,让他们明白即使先天没有优势,通过后天的努力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威廉詹姆斯.对教师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5.75.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