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的主因与解决方案

本文共计338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的主因与解决方案

  文学研究是多个学科的汇总,是多门学科知识相互糅合和运用的过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的主因与解决方案

一、文学研究“空洞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

  如上所述,文学研究“空洞化”是指现当代文学作品没能够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上达成共识。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具有以下两种:

  1.研究领域的过热化

  如上所说,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于文学研究而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研究契机。但随之而来的文学研究领域的过热化,也间接导致了文学研究的空洞化。下面用具体的现象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迅速地刮起了一阵“莫言风”,上到莫言的文学作品,如《红高粱》等迅速成为了各大书店的热卖书,下到莫言的私生活也成为了人们争相报道的新闻,但一段时间后,这种热度逐渐下降,随之又刮起“韩寒风”“王朔风”.不可否认,这对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研究的多样化和变化性是文学研究能够得以持续发展的推力,但是这种研究的过热化,导致文学研究的单一化,不利于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

  2.研究对象的个性化趋势

  研究对象的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于具有个性的文学作品。学者们在注重文学作品个性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差异性。就研究对象而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差异,文化研究的着重点是艺术创作的创造性和一般性,文学研究则重点研究作品本身的创作性[1].就现代文学研究而言,时尚文化成为了文学研究的核心,这也在无形之中反映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对象的个性化趋势。在众多的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能够体现研究对象特征的富有个性化的文本上。由此可见,文学研究对象的个性化趋势也是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

二、现当代文学研究空洞化的主要原因

  1.混淆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面临“失语”的情况下,学者们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研究渠道和激发学者的研究动力,以至于文学研究开始向文化研究的方向转变。但是,学者却混淆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区别,从而导致当代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学研究已经不仅仅只需要考虑文学作品的个性上的创新,还需要重点考虑文学作品的个性化。由于一些研究学者混淆了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区别,导致对文学的研究落脚于古典文化,而忽视了文学的时尚特性。同时,一些研究者对文学的研究仅停留于文学作品的表层而不能够深入地研究文学作品,由此可见,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在研究方向和研究对象上都有区别。因此,文学研究者在将文化研究纳入文学研究范围内时,要注意采用适合文化研究的方法与合适的研究对象。

  2.忽视了文学研究中的审美经验

  文学研究是多个学科的汇总,是多门学科知识相互糅合和运用的.过程。随着文学热的出现,文学研究者将更多的研究精力放在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理论实践上,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真实情感的体验,在文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大多偏向于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唯独忽视了文学研究的体验说,从而导致很多文学研究者在研究文学作品时,都没有从整个文学作品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从而忽视了文学作品的创新形式和感情的审美个性。对众多的文学研究者而言,只有将整个的出发点放在审美感情的高度上,才能体会出独属于自己的对文学作品情感体悟,才能有效地避免文学研究的空洞化现象[2].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这一点,笔者深表赞同。纵观所有的古诗词,又有哪一首不是为作者抒情所作?文学作品亦是如此。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产物,情到浓时,何以抒怀,唯有用寥寥文字表达。文学作品它是作者感情的寄托,同时也是读者感情的共鸣。由此可见,在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要多从审美入手,从多个角度探索文学作品的美感,从而体会出与其他文学研究者不同的情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