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第2页)
本文共计22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人文价值。人自身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再现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人在实践中思维中至善的兴趣与实践中超越的追求是无限的,在人类不断的争取自由中,推动实践的发展,推动人文探索的进步。康德引导的对“物自体”解读,导向人类追求真善美。但是,这种解读是不确定的,是探索,也是创造,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书中写道:“周围是广阔无边、波涛汹涌的海洋,即幻想的本土,其中无数海市蜃楼,作为迷人的远岸出现,在诱惑冒险的航海家,虽然终都成为空想,但总是叫他们从事于欲罢不能,仰之弥高的事业……”⑧指出人类既要立足于有限的经验知识,也要不断攀岩“物自体”的无限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通过“批判理性”来改造“思辨理性”;通过知识来追逐理想;通过理想来获取知识,抛弃虚幻的臆想,走向人类现实的人文世界。
康德的“物自体”批判思辨理性的先验实在论,是实践的栖息地,把我们引向现实的经验世界,启迪我们追逐理想,在实践中把理性与经验、先验结合起来,通过先验的批判能力,去发掘人的自在价值,追求“至善”。
注释:
①②③【德】康德,庞景仁译.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0页.第42页.第51页.
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史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423页.
⑤【德】黑格尔,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75页.

论文客服 微信扫一扫

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