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
本文共计223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试析康德的“物自体”与人文探索
摘要:康德的“物自体”是被认为是独立于意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感性来源,是一种思维存在的理性的理念,但非完全不可知论。在人类的探索历程中出现了“物自体”的假设,而对于“物自体”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文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物自体认识人文探索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了“物自体”那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属性。他把“物自体”理解为现象的基础和使人产生感觉的客观原因。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康德强调:“我承认在我之外有物体存在。”①,康德也认为“物自体”不同于上帝。上帝只是一种特殊的、理想的实体化,它只有主观实在性,因人们的特殊需要而存在,但无法被描述和证明,而“物自体”不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因人类探索和追求便富有特性。
在人类的探索中便有了“物自体”的假设,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但在耶可比的“困惑”思想中“物自体”却成了康德哲学的内在矛盾,以致研究康德的学者一直难以摆脱这一矛盾,后来有人致力于解除“物自体”,以消除这种矛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康德学界,一直以黑格尔的思想来理解康德哲学。黑格尔运用绝对真理来实现,对于康德“物自体”不可知论的批判,看似掌握绝对真理,却走向了思辨理性形而上学的陷阱。今天理解康德的“物自体”,应当重新认识黑格尔对“物自体”的批判。在康德那里,“物自体”是知识理性的概念,是实践理性的中心概念,也是众多意义的关键点。从人类学角度来讲,“物自体”概念诉说着人类的神秘性、复杂性,再现了人类的某些特性。于是康德的“批判哲学”,摧毁独断论的形而上学,主张散发人类智慧的特性,为自然立法,为人类社会立法,进而为我们的人文精神的发掘提供哲学基础。
我们不能把康德关于“物自体”认为是不可知论。有人一并看待康德的“物自体”与客观物质世界,认为“物自体”不可认识,我们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现象”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自体”,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我们的感官)那样,而不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②既然“物自体”是自在的,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但这种不认识,是以人类的认识为前提,是建立在人类的人文探索基础上而谈。
虽然康德指出:“外在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自在之物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这样说并无损于外物的`实际存在性……在这些属性里面有热度、气味等。”③可见,康德的“物自体”不具备任何属性,是客观存在的,是意识之外的抽象。“物自体”不能出现在在时空中,感性、理性不能认识。即“在康德那里,认识把自然界和人分隔(割裂)开来。”④“物自体”虽是客观存在的,但给我们留下人文探索的空间。
而且黑格尔指出现象与“物自体”是联系的,认为“存在之反映他物与存在之反映自身不可分”,只有“这样性质的存在便叫‘物’或‘东西’。”⑤康德指出感性、知性阶段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有一定意义的。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研究指出,人类经验认识中具有主观性因素。例如,人类的一切活动在行动之初,理论起了导向作用。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类运用的方法、技术等都会受到一定理论的影响。在进行文学探索时,会收文化背景,也即一定得文化背景和文学理论所左右;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我们在进行欣赏艺术作品时,看到的风格的各不相同,但在不同之中能发掘出相同的理论特性,都再现了人类的特有属性。
再者,对“物自体”认识的实践,促进了全面地理解了人类,康德指出:“我们理念所关心的一切,思辨的和实践的,结合为以下三个问题:一、我能知道的是什么?二、我应该做的是什么?三、我可以期望的是什么?”⑥这三个问题围绕:“人是什么?”,康德认为“一方面是现象,而另一方面,就它们的活动并不能归之于感性的接受性的某些能力而言,他又仅仅是一个理智的对象”。⑦即人是具有矛盾二重性实践主体,也是具有感性的现象。


护理工作中如何做好人文关怀论文
人文护理教育价值分析论文
手术室护理中人文关怀的应用论文
护理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应用论文
会计职业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策略论文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问题的思考分析论文
浅谈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毕业论文
上市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对股价影响分析论文
会计学校企联合教课形式的价值论文
谈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措施论文
财务会计在公司的地位和作用
造价工程师作用及地位
造价工程师的作用及地位
仓储管理在物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论文
电影音乐的发展特点及作用地位论文
发展低碳经济中林业的作用及地位论文
简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地位及作用
读书的作用优美句子(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