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本文共计4535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6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与新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并不将分配问题归结为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将其引入社会生产条件,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收入分配理论历史演进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述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演进

摘 要

通过梳理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的理论渊源,阐明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历史变迁与演进。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对古典经济学以来的收入分配理论进行剖析与批判,并阐释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

关键词 收入分配理论 劳动价值论 理论批判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演变与争论

  古典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由于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是价值理论的逻辑延伸,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劳动是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二元论性质,一方面他承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工资是劳动的收入或报酬;利润和地租是非劳动收入,是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三种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并提出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利润是资本的自然报酬,地租是土地的自然报酬的论断,也被称为“斯密教条”。

  马克思早就对此进行过批判,马克思认为斯密的这个论断的错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混淆了价值源泉和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二是他混淆了价值的生产和已经生产出来的价值的分配;第三,工资+利润+地租=V+M,是新创造的价值而不是全部价值,全部商品价值中还应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旧价值C。亚当•斯密的二重性价值理论成为西方分配理论发展史中重要的理论分歧根源。

  大卫•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贯彻了斯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在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收入分配理论,即“生存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租理论。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只是维持最低基本生活的费用,利润和地租都是商品价值中扣除工资后的余额,从而提出了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地租和利润的对立的基本命题,在一定限度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对立性。但是,李嘉图并未深入研究工资、利润和地租的起源和实质,将它们看作自然规律(他们把市场经济运作看成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同时,他把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归结为分配问题,也为后来的庸俗经济学开了方便之门。

  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两重性造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分配理论的产生。一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不合理性和剥削的实质,并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被社会主义主义公有制所取代以后,提出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形成了与西方经济学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一部分西方经济学家沿袭了斯密价值理论的'庸俗成分,形成了以效用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西方分配理论,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运用各种理论分析工具来论证资本主义分配理论的合理性,其中主要以法国萨伊的“三位一体”分配理论、马歇尔的供求均衡价格分配论和美国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为代表。

  在经济学说史上,法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萨伊将“斯密教条”的价值理论充分发展,创立了效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萨伊认为“物品的效用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而物品的价值就是财富所由构成的①。”因此,萨伊提出三要素的所有者应分别依据各自要素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获取相应的收入或报酬,即劳动的所有者得到工资,资本的所有者得到利息,土地的所有者得到地租,从而形成他的“三位一体”的分配理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