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8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笔者根据个人的认识,将“人性”初步定义如下: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独有特征,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如欲望、感情、理性、非理性,等等。①实际上,人类所有的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自古至今,尽管人类社会的一切内涵———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诸如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民族、国家、思想、宗教、意识形态、道德、风俗等,在在发生改变,但唯有人性始终不变———虽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情境下,人性的不同侧面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人性的本质并没有改变。②故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因此,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应当以解读人性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去解读历史。而过去曾被十分强调的所谓“带阶级性的人性”,归根结底不过是人性在阶级层面的展示与体现而已。所以,不是阶级性统驭人性,而恰恰是人性统驭阶级性。历史已经昭示我们:绝不存在超越一般的共同人性的“阶级的人性”。所谓“阶级的人性”,不过是一般的共同人性在阶级范畴内的特定体现,其实质仍然是一般的人性

  所以,对于人性的一切褒义或贬义的评价和描述都是人本身所具有的,与人的阶级性全然无关。汤因比曾特别强调:人类文明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性的历史。人性是构成文明的基础,这既表现在人的创造力使文明成长,也表现在由人性所决定的社会组织形式。而人性是不会改变的,在任何社会都一样:揆诸历史,我们应当承认汤因比的结论非常精辟。只要深入分析便不难发现:迄今为止地球上所有地域、民族和国家的人类活动,无论其表现怎样丰富多彩万象纷呈,其演变怎样多种多样———或发展、或停滞、或断裂与延续、或倒退和灭亡,诸如此类,都是人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表演和创造的结果。所以,实际上,人性既是历史的动力,也是历史的惰力。古往今来,人类活动的所有表现和状态,包括一切地域、国家和民族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乃至衰亡毁灭,无一不是人性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展现与作用的结果。人类之发展是由于人性,人类之停滞倒退是由于人性,人类之衰亡毁灭同样是由于人性。所以,是人性的作用导致历史变化。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能够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从“依据人性去分析人的活动”的角度解释人类历史上各种纷繁现象的历史观,称作人性史观。

二、人性如何作用于历史以及人性的本质

  那么,人性究竟是怎样具体地作用于历史呢?倘若依此去分析,便不难发现:人类活动的本质,是人性驱动下的利益斗争与协调。这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既包括人类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进行的适应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与协调(人类生产力的一切发展进步均可作如是观),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与协调。倘若单纯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自古至今,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一部相互之间利益斗争与协调的历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集团与集团、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是如此,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所以,导致历史变化(无论是发展,停滞或倒退)的原因和动力,是人性所决定和制约的人对利益的需要与追求。故归根到底,人对利益的需要与追求是历史变化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从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域、国家与民族的人类社会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便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从群体和各式各样共同体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讲,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域的人类便依各种以类别相区分的联系纽带和辨识标记,而形成各种大小不同的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如体征的、血缘的、民族的、阶级阶层的、行业的、信仰的、意识形态的,诸如此类等等。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之间,小至家庭、家族之间,大至国家和民族之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而在任一利益共同体或准共同体的内部,同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利益的斗争与协调。当任一利益共同体内部的利益斗争激化时,便会发生“兄弟阋墙”;而当另一影响该利益共同体整体利益的外部因素出现时,该利益共同体便会暂时消解或搁置内部矛盾而“外御其辱”。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家族、氏族、部族、民族、种族、国家、阶级阶层、集团教派之内或之间的斗争,大抵不外如此。“不同阶级的这种联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向来是一切革命的必要条件,却不能持久,———一切革命的命运都是如此。当战胜共同的敌人之后,战胜者之间就要分成不同的营垒,彼此兵戎相见”。②这是恩格斯总结的一条不同阶级的联合与斗争的历史规律。实际上,这种现象的存在绝不仅仅限于“不同阶级的联合”,在同一阶级的内部同样如此。人类历史所展示的更多的情况,是内外部斗争同时存在。而且,往往内部斗争的激烈与残酷更甚于外部斗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