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历史学毕业论文 > 正文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本文共计481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实际上,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取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成为我们的宣传和教育所标榜的旗帜与目的之后,这种宣传和教育就背离了人性,从而也就在根本上失去了其存在的坚实基础,成为一种既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也不可能单纯依靠“革命激情”而以虚假的表象长久存在下去的空洞说教。长期以来,我们意识形态宣传和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之所以值得认真反思,几代“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饱受“共产主义红色教育”的青年一旦进入社会、面对现实之后,却纷纷如梦初醒幡然明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这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今天的中国,对于人性问题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实际上如同人类在中世纪晚期突破神权意识形态统治的桎梏一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祛魅”过程。

历史是人性展现的历史初探论文

一、关于人性的概念以及人性与历史的关系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人类的历史,而人之能够有异于世间万物,便在于人有其独特的性质,这种独特的性质便是人性。所以,人性当然是人所共有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任何生物的根本标志。而人所具有的所有其他属性———包括任何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都是建立在具有共同的人性内涵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首先是具有区别于世间其他任何生物的独特性质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和阶级的人。因此,人性不会因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乃至任何其他属性的不同而不同———这似乎应当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定论,因为无论从事实讲,还是从道理讲都是如此。若从事实来讲,人类历史全部过程以及由此而凝聚的历史感与常识感,都确切无疑地向所有人昭示和证明着这一点。而若从道理上来讲,倘若人性因为人的社会属性、阶级属性乃至任何其他属性的不同而不同,那么,实际上人性就没有了特定的内容;这样的话究竟什么是人,便根本无法界定了。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我们既往乃至至今的认识却并非如此。请看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人性的解释:“人性: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①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93、62页。那么什么是本性?相应的解释是:“原来的性质或个性。”②其他一些词典的解释大致相同。根据这样的解释,人性既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原本所具有的性质或个性”,又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既然“人性”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那么,顺理成章的结论便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的本性是不同的。换言之,倘若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发生变化,那么,人的本性也就会发生变化。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观和人性观的指导之下,我们才坚信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普遍的、抽象的人性,而认为只有“历史的”、“具体的”、“阶级的”亦即相对的人性。我们既往耳熟能详的如下论断: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就是最为典型的认识。照此逻辑,所谓“人性恶”只不过是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的产物。所以,无产阶级的人性是高尚的、大公无私的;而资产阶级的人性则是卑劣的、唯利是图的。亦所以,对待无产阶级的阶级兄弟,便应当“像春天般的温暖”;而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敌人,则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亦唯其如此,无产阶级只要推翻了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的政权,便自然建立了根除剥削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政权。这种政权是由具有高尚的、大公无私的人性的无产阶级掌握的,因此,便从根本上消除了不合理的、人剥削人的私有制度这一“人性恶”存在的基础。

  过去曾经长期主宰我们思想的这种认识,显然是传统的极左的社会观和人性观的体现,是典型的“阶级斗争思维”的反映,从我们今天来看无疑是错误的和荒诞的———之所以是错误荒诞的,其原因也很简单,即它与客观事实完全不符:人类自茹毛饮血的远古直至声光电化的今天,其全部历史的全部事实都可以证明其谬误,而无法证明其正确———正如贫农造反取天下之后无法也从未建立过具有“贫农人性”的政权一样,无产阶级造反取天下之后,同样无法也从未建立过具有“无产阶级人性”的政权。但问题的可怕之处即在于:既然至今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词典对于人性的解释依然如此,便说明“阶级斗争思维”的流毒直至今天仍未得到有效肃清。对人性的经典解释之二: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这一解释显然也有缺陷。因为非正常的感情和非理性,无疑也属于人性应当涵盖的范畴。综上所述,可知对于“人性”,必须重新予以定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