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交通物流毕业论文 > 正文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第2页)

本文共计358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2.完善教材结构,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根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变过去主要传授显性知识与抽象技能,缺乏与实际工作直接联系的教材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为目的,通过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新教材体系。积极选用适合高职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优秀教材。深入优秀企业调研,更新和完善案例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网站和学生QQ 群中。建立课程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努力,建立了配送管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库,完善了教材内容和体系。

  3.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实现“面向生产、立足岗位、工学结合、注重素质、培养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认识实习+ 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室实训是在课内完成;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是在课外时间或节假日完成的,弥补了课内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而企业参观、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的教学则是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有效地弥补了校内教师职业实践的不足。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思想,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脑体一体、工学一体、知识和能力一起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 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和仿真工作情景的演练,掌握物流配送的操作方法,实现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除理论教学之外,上述认识实习、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等教学活动,均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5.完善教学手段,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划分为若干学习子项目,进行每一个子项目的教案设计、任务书编制、工作单设计,并提前进行实训材料的配备,充实教学材料。新的教学情境的重构,把教室变成了 “车间”,为学生创建了“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学习环境。为满足实践课教学的需要,我们对“物流与电子商务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进行了升级和完善,建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完成与职业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目标,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6.建立“以人为本”、目标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机制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的规律性,要求建立“以人为本、能力主线”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考核体系。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关键能力目标,作为专业课,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配送管理课程采用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立了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体系。我校08级物流专业配送管理课程的期末考试, 以课业设计+企业调研报告的方式进行。课业设计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企业调研报告由学生团队完成。在小组调研中,学生4人一组,分工协作,克服了企业配合不力、资料收集困难、路途远、天气寒冷等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任务。共上交企业调研报告55篇,每篇3000字以上。通过课业设计,检验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分析写作能力。

  四、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工学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学生上课出勤率提高了,考试成绩也普遍提高;学生在考试中所撰写的企业研究报告,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很多配送方案被企业采纳。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和全省的物流技能大赛中取得金奖、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 受到社会和物流企业的广泛赞誉。我校物流专业的 “双证率”达9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年年提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