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建议分析论文(通用7篇)(第2页)

本文共计320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7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五)从众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时期,易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缺乏自己独立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从而一部分学生出现较为明显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具体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不少毕业生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和追随他人,一味追求经济开发区的高薪工作或者是贪图安稳惬意的工作生活,缺少进取精神。这类学生不知道扬长避短,将求职的范围限定到了狭窄的特定区域,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真正适合自己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因素

  一部分学生到了大学之后,开始放松懈怠,沉溺于享乐,不思进取。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是人生努力的终点,日后都不再需要努力学习了,只要享受曾经努力的成果就可以了。也正是这种消极怠工的状态造成了他们学业上不求甚解,工作上敷衍了事。所以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他们除了学位证和毕业证外一无所获。事实上,大学其实是学生的又一个人生起点,是他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充实而丰富的大学校园生活,会让在校生学会处理事件的能力,拥有自我学习的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大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自身缺乏锻炼的一些大学生,他们空有证书,而无真才实学,在毕业后就将面临种种就业问题。现实的残酷打破了他们曾经的理想,在这些打击下,他们开始变得自卑、焦虑,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惶恐,有悔恨也有迷茫,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不断地压抑痛苦中爆发,让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首先,高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我国就业体制改革正不断深入,也同时暴露了一些高校专业设置的弊端。有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变迁,未能与时俱进地做出一些调整与改变,仍在因循守旧。高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种高尖端人才,给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社会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如果一直采用以前的课程设置,这会让大学生学无所用,不能在大学毕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导致了就业的失败,也会因此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有的自哀自怜、怨天尤人,有的迷惑不解、焦躁难安。其次,部分高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这样的学习安排导致了大学生知识丰富,但动手能力却较差,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大大降低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让很多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挫,也导致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使得毕业生就业愈加艰难。再次,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指导不够充分,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求职的重要影响。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使得很多大学生不具备坚毅的品格,一旦失败,就难以承受心灵上的打击,进而悲观绝望、自我厌弃,不能正视失败,汲取经验,反而囚囿于重重的心理漩涡,整日焦虑不安,悲哀绝望。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以及相应的家庭氛围等方面。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给予厚望,或者是将自己曾经未能完成的梦想寄予在子女身上,从他们的视角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却未曾考虑过社会实际。这样的状况导致了不少高校毕业生四处奔波求职,最终却一无所成,也因此错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开始产生自卑心理,又因为父母的期望而变得愈加焦躁慌乱,再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另外,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更让学生的人格和修养受到极大的影响。良好家庭环境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但糟糕的家庭氛围,也会让大学生长久以来存在某种心理缺陷。相比于同龄人,他们心灵会更为脆弱,抗压能力差,也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无法顺利就业。(四)社会因素首先,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压力越来越大。由于高校不断扩招促使社会需求出现饱和现象,因此导致了就业岗位有限、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社会形势。这样总有部分毕业生游走在就业的边缘,不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就业问题,心理和身体受到双重打击,焦虑重重,心绪难安。其次,毕业生的就业也受到国情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疆域辽阔,但存在部分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不少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够去发达地区工作,而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发展,这就导致了地区之间的供需差异增大,加剧了学生就业状况的恶化,也加重了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让学生的心理状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再次,就业制度改革本身尚处在继续深化之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机制尚不健全[1]。相应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机制仍有待完善,且现今就业市场不够规范,其中规定的口径不一。这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一定困难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就业中担忧惶恐、难以平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