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9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三)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正如前所言,国际贸易是一门侧重于运用的经济学科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在目前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偏重于对知识表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我院的考核体系中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考题中记忆的题多、案例分析的题少,题内容随意性大,考试试卷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论证、波动性较大,平时分数缺乏操作性,没有对平时成绩的批判给出科学合理的操作细则,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一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规则,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学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并培养其自觉运用相关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大纲和晋中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

  国际贸易是开放式的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课程,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内容时理论与实践并重。首先,按照经济学的发展史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和理论谱系,力求给学生一个清晰地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形成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四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每个理论按照其经济背景、代表人经济思想、理论形成、政策主张、经济学分析、理论评价的顺序进行教授。尤其要重视理论的经济学分析,使学生详细掌握理论知识和培养经济分析的思维和能力。随后,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教授国际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其次在国际贸易实务部分,按照贸易行为所包含的诸如贸易术语、支付、运输、保险等因素,结合相关的国际惯例和条约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和章节模拟练习。 建立一套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等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系统,学生在模拟环节亲身体会外贸业务的操作过程。再者,加强社会实践,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业务实习过程实践、社会调查研究、毕业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于现代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对《国际贸易》课程而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应该由“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传统模式向以“学生主动、老师引导、企业专家、培养能力”现代模式转变,具体来说就是要由建立两个“1+1+t”模式:一是教学内容的“1+1+1”模式即“理论+案例+实践”,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教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企业实践、模拟训练和案例分析等,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教学方法的“1+1+1”模式即“老师讲课、企业专家课堂讲座、学生讨论;”利用专题辩论、请专家、跨学利-老师讲课、学生讨论讲课等多种形式,结合具体问题来教授专业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研究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学手段有利于将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以及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直观的信息,使一些内容抽象、枯燥的内容变的具体而生动,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国际贸易教学中,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提高很有益处,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而且可以通过动画、音乐、背景资料等形式有机的传递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感性材料中掌握理论内涵,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培养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能够把相关知识输入电脑,而且要用最具效率的方式将理论知识直观化的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