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本文共计39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4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论文

摘要:

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基础,是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体”的“细胞”。本文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建设提出意见。

  对于新升本科院校而言,原来的偏重于概论或纯实务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符合本科的教学要求和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任务,结合我院实际和《国际贸易》课程的特点,本文拟从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三方面对新升本科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提出思路和建议。

一、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基本建设任务之一。从学校层面看,新升本科院校在从专科跨入本科时完成的仅仅是学校层次的升级,对大多数此类院校来说内涵并没有随之很好的转变和升级。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普遍存在着专科教学惯性、专业结构不合理、课程教学不科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几个因素的关系来看,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新升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等的基础,是组成“健康”本科院校“肌体”的“细胞”,只有从细胞人手去调理才是修正肌体达到健康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国际贸易》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从知识结构上看,涉及到理论、政策、实务以及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其它一些学科有着紧密地联系,而且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该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El新月异的变化。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具有开放式特点的《国际贸易》对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要求更为强烈。正如其他新升本科院校一样,我院在《国际贸易》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课程内容设置不尽合理,教学模式落后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我院在新阶段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完善迫在眉睫。

二、新升本科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形成了“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符合新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以老师教授为主“填鸭式”的“满堂灌”式教学形式占主导地位,老师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判断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教学过程的附属地位,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其次,《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知识是课本和课堂、本专业所不能囊括的,传统模式的单纯依靠本校老师和本专业老师、课堂学习等封闭式的教学过程与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学生需要课堂外以及跨学科知识吸收和补充的渠道。再者,虽然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突破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方式,但在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具体表现为只是把多媒体作为粉笔黑板的替代品,而没有作为扩充知识容量的工具,导致课堂信息容量少,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国际贸易》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实务两大块,在基础教学中应该兼顾理论与实务。在教学中存在着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际应用、理论与经济学分析脱节、重传统贸易理论轻现代贸易理论等问题。第一,在教授理论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具体表现为偏重于对20世纪前贸易理论和理论的表象解释,没有对理论间的逻辑关系、理论的产生背景、经济学分析、理论发展进行深入讲解,更没有把理论与现实经济生活结合起来,尤其是缺乏对现代贸易理论的教授和分析,这样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贸易理论及运用理论解释现实国际贸易现象的能力,而且会因为20世纪以前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代贸易现象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混乱和疑惑。第二,老师对贸易理论与贸易实践的结合、实践中的细节把握不准,往往喜欢多讲理论少讲实务,缺乏信手拈来生动案例的能力,使学生觉得课程枯燥;而且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