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64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2.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存在困难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研究的经济变量非常多,并且分析中经常要用到定量分析和数学模型。经管类专业文科生居多,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数学证明、公式、逻辑推导方面难度比较大,把这些公式和图表的含义及文字结合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很多学生感觉学习难度大。
三、教师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教师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不多。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和市场经济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应更注重了解市场的运行,否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抽象晦涩。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社会洞察力,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授课形式相对单一
大部分高校教师在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这种授课方法虽然能将教师要讲的内容直接输出,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讲授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没有主动思考。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旨在让学生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索。传统的课堂学习,学生主要是照着课本去理解概念、推导公式,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完微观经济学课程之后不会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
3.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大部分高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期末成绩采用的都是“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的方式。期末卷面成绩占70%,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考试的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答案也是标准化的答案,让学生发散思维的题很少。平时成绩占30%,主要依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因此,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也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内容优化与授课方法改进
1.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法过于死板,在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式教学,分清课堂的主次,让学生位于主体地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应善于引导,而不是一味灌输,在课堂上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勤加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灵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首先,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理论,可以引导学生提前观察生活中相关的经济现象;其次,学生观察现象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再次,可以锻炼学生运用逻辑推断能力用书面化的语言来总结归纳结论;最后,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经济学的乐趣。
2.重视讨论式教学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提问多思考,对于课本知识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甚至是质疑,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案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这一过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利。另外,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有包容的态度,对不同意见的同学要多加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应仅仅限于课堂,课后也应通过其他的方式多加沟通,可以采取翻转课堂、论坛、微信群等形式。学生可在这些平台上和老师讨论问题,提出的问题。师生间的课后交流沟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的“学”,对老师的“教”也是有利的,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定能够大幅度提升。
4.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多,理论体系庞杂,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学生是很难掌握如此繁多的经济学理论的。而且,大多数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方式,闭卷考试导致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名词的理解、图形的推导、公式的计算上,从而忽略了经济学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考试形式上,教师可以调整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选取更开放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多考察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