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本文共计3647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微观经济学目前作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后续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核心课程;教与学问题;
引言:
微观经济学作为国内大多数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对后续学生思维的培养意义重大,而且也是部分专业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因此,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成果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部分学生的进一步深造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剖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对应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理论知识较多且过于抽象
经济学科体系的建立已久,作为经济学科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经过长期的发展,如今研究方法多样、内容庞杂、理论体系庞大。这些课程本身的特点,使现在实际的经济现象与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方法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微观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庞大,主要的理论包括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产品市场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加上涉及的知识点多,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又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使课程难度进一步加大。例如,在实际生活中,需求和需求量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太大区别的两个概念,但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求反映的是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化,反映在需求曲线上是需求曲线的整体移动,而需求量反映的是价格的变动引起的需求数量的改变,反映在需求曲线上是点到点的移动。
2.图形较多且复杂
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模型分析,此分析方法主要分析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分析可以用几何图形表示,也可以用函数式来表示。函数式形式模型涉及高等数学知识,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微观经济学中经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来推导理论知识,教材中图形分析也占据了很大的篇幅。如序数效用论中消费者均衡的实现、生产论和成本论中各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均涉及大量的图形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对象一般是大一下学期的本科生,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难度系数比较大,因此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英文缩写较多且易混淆
大部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是从西方国家翻译过来的,因此,一些名词使用的是英文缩写,这些英文缩写有的只相差一个字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方便,减少板书,也会经常用英文缩写代替汉字,更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例如,边际替代率MRS和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的缩写就非常容易混淆,要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并记住这些缩写并不容易。
4.理论脱离实际
微观经济学属于西方经济学的一部分,因此教材上研究的大多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分析的社会现象也多是西方社会的。我国和西方社会的经济模式及经济现象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感到枯燥无聊,课本上的知识联系不到实际生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无法分析生活中的具体经济现象,因而逐步丧失了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1.开课年级较低,理解存在困难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因此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微观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大一大二开设,面向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的大一大二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不多,因此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感觉力不从心。微观经济学面向的大多是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文科生居多,相对于理科生,文科生的抽象思维要更弱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