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论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含义及作用(第3页)

本文共计44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们常常用的“头腔共鸣”只是一种听觉感觉的习惯用语,是因为在歌唱时,人的鼻腔、鼻窦或口腔产生共鸣后的一种震动而产生的一种共振感觉。因此我们一直习惯用“头腔共鸣”来形容或寻找歌唱中的“高位置”或“声音集中”,就如同在童声合唱训练中为了统一“声音位置”常要求孩子记注:“头顶瓦罐,口含鸡蛋”这几个字,目的是为了帮助小孩来寻找“头声”或声音的“高位置”感觉。

  同样道理,“胸腔共鸣”也是一种震动感觉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共鸣。我们都知道,在人体的胸腔里充满了肺泡,是我们人类呼吸不能缺少的主要器官之一,肺泡是不可能产生共鸣的。我们常常说的“胸腔共鸣”实际是口腔、咽腔在歌唱时产生共鸣后的另一种共振感觉,我们也习惯称之为“胸腔共鸣”。

  因此,无论是“头腔共鸣”或是“胸腔共鸣”都是一种共振现象,是整个歌唱状态协调、平衡、统一后产生的一种整体感觉。因此正确领会好“头腔共鸣”“胸腔共鸣”这一专用术语,对防止人为的强迫使用嗓子来增加所谓的共鸣——音量,把握好歌唱的音质、音色及作品的风格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就如米兰音乐学院前院长安东尼奥·巴基尼(Antonio Bazzini,1818—1897)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惊人而是动人”。“追求音质,音量就会自来”,实际上就是要求歌唱者要从自然、协调做起,持之以恒,音量就会自来,歌唱就会变得优美动听。

  综上所述,笔者从歌唱的气息、咬字、吐字、声音的位置、共鸣等几个方面谈到的声乐教学专用术语仅仅是歌唱教学中常用的一部分。不同的教师在声乐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技巧的训练过程中,均会选用恰当的声乐专用术语来辅助教学。一个学习者对专用术语领悟得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习声乐技能、技巧的好坏;同时也将影响到演唱者对作品风格的把握。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声乐专用术语的学习、引导及领悟,掌握其正确的运用方法和感觉,使学习者少走弯路,对促进声乐基础技能、技巧的快速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维渤. 西洋声乐发展概略. 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8.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吴天球. 让你的歌声美妙.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4]孙从音. 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5]马革顺. 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