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教学论文 > 正文

论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含义及作用(第2页)

本文共计444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以上对歌唱呼吸的运用、控制的专用术语是我们在声音训练时常用的一些感觉语言。从生理结构来说,我们的气息是不能吸在腰部、小腹等部位,歌唱中的这些术语只是一种感觉,是因歌唱时肌体间的对抗所产生的一种感觉。因此,正确领悟歌唱中气息的一些专用术语,对歌唱气息的运用和控制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改善歌唱音质、音色以及对作品风格的把握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歌唱咬字、吐字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技巧是我们歌唱训练中的第一要素,如果这一技巧没有解决好,那就不能称之为歌唱。在这一训练中,教师们常常用一些专用术语来引导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

  比如:“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不松不紧。意思是指歌唱中咬字、吐字既要有一定的力度或控制感觉,又不能咬得太死、太紧。咬得太死,就会使字头发紧、母音(字腹)“发干”,造成歌唱声音不圆润、不流畅;反之,力度不够也会造成歌唱中咬字、吐字不清楚、“声音散”“位置不集中”等不良现象。“咬字、吐字就像猫逮老鼠一样”就是引导学习者在不同旋律、不同音高、不同作品中寻找咬字、吐字力度感觉及适当的“度”。这一技巧把握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歌词是否清晰、圆润的关键。

  又比如:“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意思是指动作要快、要小,咬字、吐字点要准确,力度要适度,而不能用说话的状态来咬、吐歌唱中的歌词。因为歌唱的语言是受歌唱旋律、声部、节奏、速度、时值长短等方面的制约,它比生活语言更夸张,讲究每一个字的咬、吐、收的传递过程,同时也十分注重每一个字与气息、力度、开合度之间的协调及配合等。就如同合唱训练中的“起声”有“激起”和“舒起”两种。“激起”就会使声带积极的闭合,易发出干净、利落的声音,“舒起”声带的闭合就不完全,常会产生音质暗而沙之感。因此,把握好“咬字、吐字要干净、利落”的内在含义,有助于我们歌唱声音的清晰,母音纯正和流畅等。

三、歌唱中形容声音位置的专用术语

  在生活中我们常议论到:某人说话声音好听、某人说话速度较快、某人说话声音太小、某人是个酒嗓子等来反映说话人不同的声音状态或习惯。然而,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说:“声音靠前点”“声音靠后点”“声音位置在眉心”“声音不够集中”等。这与生活中的表述完全不一致,这就是声乐训练中用来形容歌唱“声音位置”(“高位置”)的专用术语,这是帮助歌唱者寻找和美化歌唱声音有效方法和手段之一。

  比如:“声音靠前点”是针对“声音靠后”的一种调节手段。“声音靠前点”意思是说:歌唱的声音明亮点、清晰点或指咬字、吐字(唇、齿、舌尖)的力度多一点;而“声音靠后点”意思指歌唱的声音向软腭上方(小舌头)调节开合度,这就要注意与口腔、咽腔等器官的内部空间感觉的配合,使歌唱的声音更柔和、圆润。若开得过大,声音就会向后倒,出现声音空、虚、撑等不良现象,若开得过小,声音就会出现紧、压、不流畅等感觉。因此,把握好声音的“靠前”“靠后”的感觉,是关系到歌唱声音是否清晰、是否圆润、是否符合作品的风格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歌唱声音从听觉上产生“远与近”“明与暗”“实在”与飘逸之感觉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又如:“声音位置集中点”是从歌唱听觉来说的,意思是指歌唱的声音从听觉上感觉“位置高”“集中”明亮,又显得柔和、圆润,声音没有漏气、嘶哑之感。要达到歌唱声音的“高位置”或“集中”的感觉,必须把握好歌唱咬字、吐字技巧,气息的运用与控制以及各歌唱状态间的协调、平衡和统一。总的来说:就是解决或把握好一个尺度与协调、平衡与统一的关系。这样我们才会逐步寻找和感觉到歌唱声音集中的感觉,才会使我们歌唱声音纯正、“集中”,歌唱音质、音色优美动听。

四、歌唱共鸣训练中的专用术语

  歌唱的共鸣是扩大歌唱音量,美化歌唱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歌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用到:“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等专用术语。歌唱中的共鸣是在气息冲击声带产生基音、泛音与人体中的鼻腔、口腔、咽腔等形成共振便产生了共鸣。我们要运用好歌唱共鸣这一技术,首先离不开对它的正确认识。比如:“头腔共鸣”(也常常指歌唱声音高位置)是我们在歌唱训练中听到最多的一个专用术语。那么,何为“头腔共鸣”?从生理学、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头腔是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人的头部主要由大脑和小脑组成,而脑里主要是脑浆及神经系统等,这些是不能产生共鸣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