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计算机通识教育探索
本文共计286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网络工程计算机通识教育探索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应用通识教育的重要想逐渐突显出来,其实所得到的效果与教学质量是直接相关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在其个人能力组成中所占比重愈发大起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已基本确定为“主要传授计算机 基础知识,注重实践操作,加强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来进行专业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得学生具有 立足社会的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项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理应加入到离职通识教育课程中去.通过通识教育的理念,让更多的高职学子掌握计算机技术;通过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通识教弯体系将更加完整,更加有成效.
一、背景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必然要求。应用型本科学校应时刻把握“应用”这个词。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都要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构造满足和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新方向,包括专业结构、专业课程体系,随后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更新,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当今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较强沟通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具备网络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还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
二、调研与分析
枣庄学院是一所地方型本科院校,目前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尽管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有过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学习经历,但由于各地的中学计算机课程普及率的不一致,造成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要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前者注重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并强调如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计算机技术与学生的自身专业知识相结合。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来讲,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计算机类的通识课程更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必选课的有益补充。由于教学计划的限制,计算机专业课的课时数一般都很少,许多计算机前沿技术的讲解和实践环节在有限的课时数中难以完成,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采用机房授课和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编程能力,使学生能更贴合市场需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和内容
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目标,以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作为最终目的,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为: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类通识课程在专业设置时就要避免选择一些专业性太强,难度较大的计算机课程。如果选择的课程本身内容枯燥、太过深奥比较难懂的话,学生难以掌握,缺乏兴趣,失去了开设课程的意义。
2)提高课程的目的性。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通过对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明确教学目的,并在课程开课前,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更加突出了通识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特别要注重了实验和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们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法。为了实现以上改革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和能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的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