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古代文学情感教学模式解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28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8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时,可引导他们找出并体会文中提示语所蕴含的情感,然后练读,这样就能读出情感;可以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审读文题,读出情趣,读出滋味,也读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情感导读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回读课题,内化并回应感情;也可以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课文中的描写、叙述用自己的感受去融合、想象,由此产生感情并“身临其境”地读。

  (3)情感互动。古代文学情感课堂中的“情感互动”环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古代文学学习过程与情感形成和升华的一步,即:找出古代文学知识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使朦胧的古代文学感知清晰化,形成主观的理解与认识(即:串点成绚。“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情感“灵”起来了,师生间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体验、观点和情感,生成了新的认识,求得了新的发现,实现了智慧共享,使情感课堂更加精彩。这既是一个学生施展才华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展现教育智慧的过程,是师生自我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

  情感互动的主要方式有组内互动、组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师生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相机行事,情感点拨,在必要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补充相关的图片和材料,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更加深刻,实现知识的拓展与情感的升华。情感互动并不是场而上的热热闹闹,而是 ‘思维上的碰撞;也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浅层次的互动,而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有深度的交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精心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能驾轻就熟,使情感课堂动而有序。

  情感互动是一个拓展、生成的过程。在情感互动时,老师要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中间来。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其生动直观、交互性强的特点激励学生参与互动。情感互动环节是对老师能否灵活驾驭课堂的一个挑战,因此,老师平时要善学、博学、审思、勤研。下面,是以《离骚》为例的教学设计: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人的爱国主义诗人,其英名和诗作千占流芳、万代传诵。

  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民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句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

  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关心国运,关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个时代里,人民的生活艰难悲惨,不能不使诗人哀叹不已,伤感有加。作为一个儿遭贬抑的封建士人夫,却只能仰天口叹,掩而哭泣。

  第二步: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一句的思想内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还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思想?

  坚守正直,格守高洁,一心向善,九死未悔,这是屈原人格的写照,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这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脚,即“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自,而蒙川_之温鳗乎?”

  在后文中,体现作者这种思想的句子还有:“宁流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自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凰”“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之信先”“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余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

  第三步:引导探讨屈原人格。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而研究屈原的人格,可以结合当今消费主义、有奶便是娘的虚无主义时代特征,分析屈原的愚忠表象后那亘占民存的择善固执的耿耿孤忠圈。

  第四步:从屈原的作品看“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

  立足“楚辞”本身,看楚辞香花香草的绮丽,婉转陈词的楚,追求关人的隐喻勾勒出了浪漫主义的奇诡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全而地了解并掌握其博人精深的艺术魅力。

3魅力精讲、以声传情、建构体系、情感升华

  魅力精讲时,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讲究以演讲的方式、饱满的情感、有气势的语言来达到唤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日的`。传统使用的讲授法的优点在于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且不受时间的限制,但这种方法缺少信息反馈,容易忽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讲授时间过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运用“演讲手段”的魅力精讲虽然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注入较多的教学内容,但由于采用演讲法,可以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的单调感,并通过学生的人声的自信回答反馈信息,锻炼其能力,产生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演讲法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有热爱而积极的情感,运用生动又有哲理的语言,还有恰当而富有感染力的动作。而教师的热爱而积极的情感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一种积极的心理气氛。这种情感上的“预热”是调动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同学们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成为古代文学情感课堂中的又一人“亮点”回。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