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简述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第2页)

本文共计2956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其次,教育者在语言的选择上没有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特征出发。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而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所选用的语言也要有所不同。正如前文所述祈使句的语言表现得过于强硬,对于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而对那些外向型的且有些顽皮的孩子,选用祈使句更易达到教育的效果。此外,学生在各个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小学生注意水平有限,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力丰富但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情绪情感也比较的单纯和稳定。初电嶷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情绪情感大大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自觉、逐渐强化,开始从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评价转向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而高中生心理发展处于少年后期和青年中期之间,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在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和社会性。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并没有区分这种不同,在教育教学中搞“一刀切”,并没针对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进行教育。简而言之即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从而使德育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语言作为一种德育方法作用的发挥

  针对我国当前在品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对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方能使其在德育中发挥更为正面的作用。

  首先,作为教育者,应对其自身的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尽量少讲一些空话、大话,严格禁止讲粗话、脏话和假话。从源头上把关,使学生在其内心建立起对教育者的正面形象,提高语言的科学性,以求树立教育者的威信,使教育者的语言具有更大号召力和影响力。

  其次,以学生个陛特征和心理发展阶段特征为依据选用合适的语言进行品德教育。例如针对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注意水平,就应该更多的使用规范性用语,以求在小学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情绪、情感大大发展和丰富,自我意识逐渐自觉、逐渐强化,从他人评价转向自我评价这一现实来看,如果仍旧过多地使用规范性用语中的祈使句式,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因此,此时在用语的类型上应更多的选用评价性用语和解释用语。

  第三,教育者在使用语言来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与受教育者处于同一水平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存在着师道尊严的说法,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心向。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向的存在,使教师和学生不能真正地实现心灵的沟通,从而使教师的“教”变成了单纯的灌输和强制的说服。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欲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教师有必要放下身段与学生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实现心与心的征程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使品德教育达到最大的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之,作为一种德育方法,语言在德育中发挥着特定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语言在德育中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正如石鸥在其文中所说我们当下所进行的德育只会“加重日益增多的学生的道德反叛。”而语言这一媒介在德育中的作用的发挥也有待教育者自身素质和遵循学生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阶段特征的自觉性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德育操作系统,使我国的道德教育变得道德起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