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汉语言文学 > 正文

浅议西方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演变

本文共计244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浅议西方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演变

  隐喻运用中最娴熟的大师之一就是柏拉图,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文学中作家主体性演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西方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演变

摘 要

本篇文章介绍了隐喻的基本含义,详细列举了隐喻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揭示了隐喻主要功能和特点,并分析了隐喻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掌握认知规律、丰富语言文学表达功能、运筹帷幄地把握英语文学作品的表达特征。

关键词 西方文学 隐喻 运用

一、隐喻的基本含义

  隐喻,也叫“暗喻”,是指隐藏的比喻,隐喻一般都不明显。从结构上来说,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隐喻,即原始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在两个域之间潜在相似性和语义迁移的激活。从功能层面上来说,用一种事物去经历和体验另一种事物,便是隐喻的本质。隐喻所体现的是思维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

  “隐喻是将明喻缩减到一个词的一种简化形式,这个词被投放到一个看似属于它,其实并不属于它的位置。”隐喻分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隐喻被称为基本隐喻或根本隐喻,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修辞形式的广泛运用,同时也是语言的概念得以充分表达的重要条件;而狭义的隐喻是指用另一种思想内容的名称来替代原本的思想内容,而且这种做法是有意而为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曾经这样定义,说隐喻是将某一事物的构成转移为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这种转移的方式可以是从属到种或者是从种到属。有些学者这样解读隐喻:“隐喻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仅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交流中,而且还蕴含在思维和行动中。”

二、隐喻的主要派别

  (一)夸美纽斯提出了关于“种子”的隐喻

  “种子”隐喻指的是“神圣可教性”,它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被提出,成为其认知思维的重要基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分析了“种子”的隐喻。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其指出人是一切事物中最完整、最高贵、最美好的。其次,其提出了美德、博学、笃信三者种子,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从而使人更加敬重上帝、领悟生活,按照道德规律而生存。

  (二)洛克提出的“白板说”隐喻

  洛克不同意天赋观念,其认为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所得的,而能力是上天赋予的。其将人心假定为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主要靠外在力量进行塑造和雕刻。然而,后来形成的知识和理念在上面刻下了印痕,这便是所谓的“白板说”。

  (三)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隐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经验能够理清隐晦的模糊观念,对先验观念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而获取绝对的新知识。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方法:第一步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讽刺。他和各种人进行交谈,讨论这些人关心的话题。第二步就是所谓的产婆术。这一步的主要作用是,让对方对自己原有的认识加以否决,发现自己认识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认知真理,以形成科学的概念。

  (四)柏拉图提出的“洞穴中囚徒”的隐喻

  隐喻运用中最娴熟的大师之一就是柏拉图,其部分哲学思想和认知理念都是用隐喻进行表达的。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运用了“太阳喻”、“线段喻”和“洞穴喻”这三个隐喻来对理念论加以阐述。其中太阳喻停留在直接形式上,它通过语言结构解析隐含的认知结构。线段喻上升到间接形式上,它通过认知结构解析隐含的思维规则。洞穴喻则升华到到逻辑结构的高度,它呈现出一个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型。

三、西方文学中的隐喻

  (一)神话中的隐喻

  世界各个文明的文艺初创大多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开端的。邓启耀对此论述说:“神话思维方式是一种以事物的模糊相似性为根据,在想象的幻化中将万事万物容纳进一个真空的整体系统中,从而进行整体模比的隐喻类比方法。”其中,尤以古代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奥德塞》和《伊利亚特》这两大史诗最引人入胜,是隐喻使用中的经典运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