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探析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34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为了适应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后勤社会化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必须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创新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使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
3.1转变观念,重视财务管理工作
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高校后勤会计制度,规范后勤会计制度,使后勤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财务管理包括核算和管理两方面,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核算的层面上,缺乏管理意识。要想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就必须加强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应该通过分析帮助管理者作出决策。
为了便于国家了解高校后勤的运行情况,应该统一后勤财务会计核算的内容,规范会计核算,使各高校后勤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使财务核算有法可依。国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进一步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应高校社会化改革的包括核算制度、分析制度、监督制度等的财务管理制度。此外,高校后勤的资产管理至关重要,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要考虑多种因素,根据后勤社会化的进程,适时地明确产权关系,树立成本管理观念,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高校后勤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借鉴国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经验,用契约的方式规范高校与后勤部门的责、权、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三产业门类齐全,法律健全,竞争有序,体现了高度的国家后勤社会化。例如,英国高校的后勤各部门独立核算,执行的是非营利性会计制度;德国的高校后勤部门实际上是一个独立于高校的大学生后勤服务社,执行的是企业会计制度。虽然英、德两国高校的后勤管理模式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是用契约的方式确定校方与后勤部门的责、权、利。契约,严格地说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方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签约条文十分具体,可操作性极强。一个契约就像一本书,双方都应按契约规定遵守。我国高校的社会化改革,多数是后勤管理部门代表学校和后勤服务部门签约。契约只有做到规范化、数字化和科学化,才能便于监督和经济制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究,从而不断提高后勤的服务质量,为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3.3推行会计委派制和财务总监制度,建立约束和监督机制
高校后勤的财务人员应该实行委派制并定期轮换,即由学校财务处(部)向后勤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委派会计,负责后勤部门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高校后勤推行会计委派制,可以提高后勤部门的会计信息质量,降低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堵塞财务管理的漏洞,加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保证后勤实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要处理好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冲突,可采取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是财务总监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所以在后勤推行财务总监制度,既可以监督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可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由于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财务管理体制的相对滞后,我国在会计委派的同时,还应该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实行审计委派的监督体制。一方面加强审计监督功能,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后勤有关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当前的过渡期,后勤部门全面推行会计委派制,要对委派会计人员实行定期考核、交替轮岗,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日常监督,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从而推进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进程[4]。
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最终是通过数字来反映的,后勤部门也不例外。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监督,还应包括保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的政策和方法,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合法。高校后勤社会化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仅仅需要的是会记账、算账和报账的会计,更需要管理水平一流的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分析,可以使后勤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4结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始终坚持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充分重视高校后勤服务和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并根据当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虽然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并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但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关键性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后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环境,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和创新后勤财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深度改革并走向独立。总之,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它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学校,从而更好地履行“服务、育人”的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