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本文共计347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当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近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由于当前处于过渡期,高校后勤社会化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微利性三重属性。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主体、目标和内容方面有其特殊性,导致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成本核算及内容、财务部门的独立性、管理观念以及约束和监督机制方面出现一些问题。面对挑战,必须采取若干应对措施,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使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取得更大效果,促进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后勤管理;财务管理;社会化改革
近十年来,高校后勤在全面启动后勤社会化管理后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解决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问题,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增大了学校后勤实体的经济实力,加快了后勤产业化的进程,扩大了社会就业。但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日益深化,虽然成立了后勤集团,而财务运作并没有同学校完全脱离。高校后勤当前处于过渡期,高校后勤社会化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三重属性。因此,在新时期建立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时,要抓住其特殊性,根据其特殊性来分析解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优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1]。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点
①在财务管理的主体方面,虽是独立经济实体但仍然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在改革的过渡期,后勤集团从事的经济活动必然受学校的财务监督,从而导致其独立性的相对削弱。
②在财务管理的目标方面,因高校后勤兼具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性质,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旨在实现两者的最大化。由于管理目标的复杂性,因此不能只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这是高校办学宗旨所决定的。但也不能只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因为这将使得作为独立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无法生存和发展。
③在财务管理内容方面,与企业相比,高校后勤的财务管理内容比较单一,只是财务管理中的资金管理。
2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现状
2.1资产的产权不明晰
高校后勤部门的资产和高校其他资产交织在一起,资产的产权至今无法明确。由于产权不明晰,也就难以对后勤部门的资产进行清查,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导致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后勤部门使用的资产基本上都是高校在长期办学中积累起来的,后勤部门只有资产的经营权而没有财产权。这样在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不清的情况下,难免会造成资产的损失和浪费。
2.2成本核算制度不规范
现行的后勤财务制度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法规制定的,是只管记账、算账、管账和报账的会计核算体系,并没有体现管理,只是为了满足向学校财务处报账的需要。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造成各高校的后勤财务指标之间缺乏可比性。
2.3高校后勤社会化程度低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部门要成为独立的法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经济实体。由于我国高校后勤正处于过渡阶段,这让后勤部门实现实质性的财务独立还有些困难,这种状况限制了后勤财务管理的作用[2]。
2.4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观念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管钱,只要把钱管好就行;二是认为财务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前者导致财产得不到有效管理,后者导致财务得不到各个部门的齐抓共管。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人员老龄化比较严重,很难提升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知识,部分财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
2.5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对后勤资产的控制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高校后勤时有以自主经营为由擅自决策,失去了制约和监督,从而给一些管理人员以可乘之机,导致违法违纪现象增多。
3优化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