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临终患者护理中存在的伦理冲突问题及解决措施(第2页)
0 次下载 页 400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3.1.3 病情保密与患者知情权的冲突
传统观念认为当患者进入临终阶段时如果将病情如实告诉患者会增大其心理负担,使病情恶化的作用,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而实际上也有一些患者在得知病情后因心理负担过大而采取一些极端行为的例子。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现实中大部分护理人员也采取了隐瞒临终患者病情的措施,而只是将其告诉了患者家属,并和家属一起对患者隐瞒病情。这点我们从临终患者的病情来源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来,作为和临终患者相伴最久的护士,仅有 22% 的临终患者是从她们那里得到自己的病情信息的。而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医护人员不应当向患者隐瞒病情,即使他们是临终患者也要像对其他患者一样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告诉他们病情的话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死亡观教育,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
3.2 护士应对伦理冲突的对策
3.2.1 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加强死亡观教育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规律,是永远无法避免的,它们都是生命的一个环节和过程。因此,死亡是完整的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死亡教育也应当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死亡教育不但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活得有价值和无痛苦,还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活得有尊严。就目前的情况看,死亡教育在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提倡,现在已经非常普及了,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建立有比较完善的培训机制,所有从事临终关怀护理的医护人员在上岗之前都要经过死亡观教育的培训。而在大陆地区,死亡观教育普遍被忽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培训。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医护人员的死亡观念还没改变过来,对死亡仍然普遍排斥。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对医护人员加强死亡观的教育,让护士们懂得死亡教育的核心其实是对生命的尊重,它可以有效帮助临终患者树立自然的归宿观念,让他们积极面对死亡。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死亡观的教育必须引起重视并得到落实。
3.2.2 改变传统的医学人道主义,尊重生命质量
传统的不顾一切延长患者生命医学人道主义观正经受着越来越多的批评,他们认为采取这些措施的医护人员已经违背了伦理道德,没有站在患者的角度为他们着想。临终关怀的医学人道主义强调对待临终患者也要和对待其他的患者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尽量采取措施减轻他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样才是真正对患者的关爱。生命质量观认为那些处于极度痛苦或意识完全丧失状态的人,他们已经谈不上什么生命质量了,几乎都需要依靠科技手段来勉强维持生命,除了延长其痛苦外,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了。热爱生命并不意味着拒绝死亡。临终关怀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可以采取措施对它的自然进程进行干预。尊重生命质量意味着要在必要的时候学会放弃一些不必要的救治,这无关治与不治和医德问题,而是关于什么是最适宜的治疗的问题。当对临终患者的治疗几乎无效或身体条件不允许时,尊重他们的自然发展,放弃某些已经明显不必要的治疗其实是符合伦理道德的,当然必须在法律、道德和医学科学允许的范围内。医护人员在保证这一前提的基础上应以减轻临终患者的身心痛苦为宗旨,而不要强求延长他们的生命。
3.2.3 满足患者知情同意权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更能采取积极态度配合医护人员与病魔作斗争,越来越多的的人们认识到告知患者病情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患者有权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和参与制定治疗方案,而且通过对病情信息的掌握患者才能够积极配合进行相关的治疗。反之,从现实情况看,隐瞒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引起医患纠纷,对医患双方都不利。
总之,在进行临终关怀护理方面护士往往面临着比较激烈的伦理冲突,她们有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死亡观,有传统医学培养模式下出现的医学人道主义。而临终关怀由于是西方社会形成并传到国内的,它虽然代表着医学护理的先进方向,但同时也有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因此在护士进行临终关怀护理时必然会出现伦理冲突。要想有效解决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冲突,就得将国外相对成熟的临终关怀理论和实践经验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起来,合理解决临终关怀护理中引起护士伦理冲突的问题,提高她们进行临终关怀护理的积极性,使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让他们在心灵的安宁中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