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学毕业论文 > 正文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论文

本文共计4480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论文

  摘要 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论文

  关键词 农村文化生态 电视文化 传播干预 议程设置

  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概况

  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

  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

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

  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

  (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

  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

  (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是从生意人那里得到。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信息类节目对于农产品的价格报道时常滞后于农产品交易;二是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农产品价格差异很大,信息类节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及时报道和持续跟踪的需求;三是两个村庄的村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不同。在三间房村。村民认为。只要在卖马铃薯的时候知道今年的价格怎么样就行了,其他信息相对而言,没什么大的用处:而南朱庄村则不同,村民多以打工、经营小本买卖为主。必须随时关注市场信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