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艺术歌曲钢琴声部功能研究论文(第2页)

2 次下载 页 324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结构串联

  在艺术歌曲中,钢琴声部以呼应、补充和对位旋律同人声旋律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钢琴声部在人声停止处,对人声旋律进行发展或模仿,强调乐思赵元任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小提琴与钢琴与人声形成呼应,小提琴与人声的音色相似,对人声进行对位化助奏,仿佛小提琴与人声在交谈,起到串联作用。钢琴声部左手的节奏给人仿佛微风轻轻拂动,和声上起到烘托作用。作曲家将人声、钢琴、小提琴三者进行整体构思,使这首作品层次清晰,室内乐特征十分明显。

  (二)钢琴声部以前奏、间奏、尾声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预示、引导、转折、强化、升华黄自的艺术歌曲《思乡》,钢琴声部的前奏仿佛婉转的弦乐,弱起小二度引出细腻婉转的曲调,预示了“乡愁”,钢琴声部运用严格与自由的模进,与人声相互呼应,体现诗中的万般愁绪。间奏部分的鹃啼声声,强化并升华上片中“更哪堪墙外鹃啼”,又引出下片由鹃啼惹起的闲情、别绪,情绪渐渐激动,是为转折。尾奏部分属于引子的变化再现,不仅是“我愿与他同去!”音乐上的延续也是全曲情绪的升华。

三、烘托意境

  意境指艺术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艺术家共同追求的美学境界。艺术歌曲是文学与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而成的体裁,钢琴声部在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上对歌曲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作用。青主的《大江东去》,钢琴声部没有前奏,直接和人声一同进入,用敦实的八度和弦烘托出强大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感,第2小节弱表达出“浪淘尽”,5-6小节左手的断奏具有叙述性,引出“三国周郎赤壁”,这一段钢琴声部始终跟随人声与诗词,烘托诗词所描绘的事物、人物的形象与性格。间奏为十六分音符弱起加上连续四十六音符,激烈的八度和弦,重音记号,是前文提到的“战鼓音型”,使听众仿佛回到了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年代。从23小节起,钢琴声部音型为抒情的三连音琶音,速度为行板,旋律为明朗的大调,乐句气息宽广,营造“江山如画”“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等景色以及形象,具有回忆及幻想性。41小节“早生华发”,钢琴声部渐慢,力度很弱,进入尾声。尾声钢琴声部摇曳不定,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的弱奏,正好贴合“人声如梦”的虚幻性。最后一句ff强奏“一樽还酹江月”是点睛之笔,将听众拉回现实。丁善德的《槐花几时开》,钢琴前奏分为两部分,前10小节为第一部分,第一个和弦刻画出“高山空旷开阔”的意境,速度为“稍快而活泼”的连续五度进行,以及小二度倚音,具有明显的四川高腔山歌特征。第二部分速度为“活跃而热烈的”,左手为民歌曲调,右手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在小字3组,钢琴声部音色活泼清新,烘托出“活泼可爱小女儿”形象。

四、心理刻划

  音乐能传达出喜、怒、哀、乐、愁等情绪,作曲家运用不同音乐语言与作曲手法,用贴切的笔触刻划出作品描绘的人物心理。《槐花几时开》是根据四川高腔山歌编曲,配伴奏。歌词描写少女凭栏望心上人,娘问女儿望什么,女儿不好意思,用“槐树”来遮掩心事,答到“我望槐花几时开”。钢琴声部的前奏前10小节首先描绘景色“高高山上一树槐”,左右手音域从大字组到小字三组,宽广的音域和四五度音程的运用描绘了“高山”形象。11-21小节,情绪是“很活跃的”左手来自山歌旋律,右手四五度十六分音符符合活跃的情绪,中弱的力度显得十分轻快干脆,这里描绘的是歌中“女儿”形象。间奏30-33小节是由山歌曲调中开头的小三度发展而来,相隔两个八度的齐奏,两音之间的连线以及活跃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将女儿娇羞的神态、心中盼望情郎小鹿乱撞,又生怕心思被母亲发现的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钢琴声部在此处也具有结构串联功能。一首四句话的短小山歌,由于作曲家将钢琴声部写得饶有趣味、丰富多彩,作品便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在创作艺术歌曲时,作曲家们从整体意境上考虑钢琴声部的功能和作用,钢琴声部的音型、和声、织体与诗词内容结合紧密,在提升音乐感染力的同时升华诗词意境,从而达到音乐与文学的和谐统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