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关于莫里森《慈悲》的叙事的文学性论文

2 次下载 2 页 2224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关于莫里森《慈悲》的叙事的文学性论文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世界文坛最著名的非裔美国女作家之一。凭借其作品中浓厚的黑人文化气质、深刻的思想主题以及生动的人物塑造,她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继而在文学批评界掀起了对其作品进行多维视角研究的热潮。《慈悲》是莫里森于2008年出版的第九部小说。小说以十七世纪末期的北方种植园为背景,描述了种植园主雅克布,黑奴弗罗伦斯,妻子瑞贝卡,女仆莉娜和莎罗的故事。小说将读者带回美国独立前奴隶制尚在形成之中的年代,展现了在种族主义萌生时各肤色女性的悲惨遭遇,她们与男性、教会以及彼此间的纠葛,她们抗争觉醒或走向凋零的命运。

关于莫里森《慈悲》的叙事的文学性论文

  作为一名成熟的作家,莫里森非常擅长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与前几部作品一样,莫里森在《慈悲》中对叙事视角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对于文本意义的阐释和叙述效果的产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数章的内聚焦叙述

  叙事视角,又称叙事聚焦,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胡亚敏,P16)。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小说的叙事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传统小说常采用非聚焦型,即全知视角,叙述者如上帝一般可以观察到故事的全部。而《慈悲》采用的是多重复合视角,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不断变换叙事聚焦。

  小说共分为十二章。基数章以故事主人公弗罗伦斯为聚焦者,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现在时,以铁匠为叙述对象,进行内聚焦叙述。在这部分叙述中,读者借弗罗伦斯的感官去看、听和思考,首先实现了叙事的视野限制。弗罗伦斯认为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这一经历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直到最后一章母亲道出事情的原委,我们才跟随叙述者了解了“慈悲”的含义。莫里森对内聚焦限定性功能的充分发挥,制造了悬念,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另一方面内聚焦叙事使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被充分敞开,使她漫无边际的思绪和激烈的内心冲突跃然纸上。对铁匠的痴迷,在荒野中的恐惧,被铁匠抛弃后的决绝,都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看?你是对的。我妈妈也是对的。我变得荒芜了可我还是弗罗伦斯。完整的。不被原谅。不原谅。不要怜悯我,亲爱的。一点也不要。听到了吗?奴隶。自由的。我继续下去。”(Morrison,P161)这段话是佛罗伦斯离开铁匠后的一段内心独白。它带我们来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会她在两次被抛弃后,痛苦挣扎着走向独立。此时她的梦已破碎,在彻底的绝望中,伴随着刻骨铭心的疼痛,纯真已离她远去,她不会再天真地追寻爱,她已被迫变得独立和坚强,变成一名内心自由的奴隶。

二、偶数章的外聚焦叙述和视角变异

  小说的偶数章节(第十二章除外)分别叙述了雅克布、莉娜、瑞贝卡、莎罗、两位白人契约劳工的经历。每章以一个人物的经历为核心,采用第三人称过去时的写法,以摄像机般的外聚焦型叙述,从不同角度讲述同一故事、同一批人,形成了生动流变的叙事风格,提供了一种复合视角的开放式叙述空间,使本文充满了极强的诠释张力。在这几章的叙述中,外聚焦的摄像机不但客观的记录下人物的行动和客观环境,更常常闯入人物意识,突破了单一的聚焦方式,实现了视角的变异。以莎罗为核心的第八章很好的体现了第三人称外聚焦为主,穿插内聚焦视角变异的叙述优势。莎罗从海难中死里逃生,作者使观察者置身于人物之外,客观的描述了事情经过。“两个人都被卷入深水中,两个都尽力踩水直到寒冷征服了她们的意识,他们不再朝岸边而是向着地平线游去。非常幸运,因为她们进入了正朝海岸冲去的小潮,被冲进了海边的.一条河中。”(Morrison,P117)此时莎罗已陷入昏迷,因此用内聚焦介绍莎罗经历中的这一重要背景是不容易实现的,而外聚焦则可以方便的对此进行叙述。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莎罗开始逃避现实,拒绝与他人沟通。她的人格分裂出一个叫“特温”的女孩,在她的幻想中这个女孩与她形影不离。在别人眼中,莎罗是终日少言寡语神情恍惚的怪胎。莫里森在处理这部分叙事时,采用了视角的变异,使读者进入莎罗的内心世界,融入莎罗的思想,充分理解她从精神分裂到人格整合的过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