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论文(第2页)

0 次下载 页 3976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对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但有很多的化学反应是没有明显现象的。对于这类反应,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将没有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改变为有鲜明的实验现象的化学反应,这样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下册“常见的碱”这一课题中介绍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这个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学到这里,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能设计实验证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确实发生反应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大增,组成了几个合作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笔者的帮助下,最终设计出了以下几个实验方案,并成功做成了这些实验:

  方案一:在烧瓶里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烧瓶用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一端事先绑好一只气球。拔开塞子迅速向烧瓶内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方案二:取一质软的空矿泉水瓶子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用带有胶头滴管或注射器的橡皮塞塞紧瓶口,胶头滴管或注射器预先吸满氢氧化钠溶液。挤压胶头或推注射器活塞,使碱溶液与二氧化碳气体充分接触,观察现象。

  方案三:将一支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三种实验做完后,同学们观察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却也有同学发现了问题,提出这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产生的现象。于是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得出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的结论,更严密地证明了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确实发生了反应。

三、热点问题结合于课堂

  现代的中学生已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况中摆脱出来,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颇有兴趣。于是笔者就时常翻阅报纸、杂志,从中寻找一些与我们化学教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比如,某邪教分子曾说过,他能发功将铝分子反应变成铜分子和金分子。针对这一歪理邪说,笔者鼓励同学们用所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以及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定律来批判这一邪说,从而既使同学们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彻底认清了邪教分子的邪恶本质。又如,2008年的一场南方大雪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救灾,对此,广大学生也很关注。同学们通过电视看到了交警在高速路上铺洒融雪剂,于是笔者就布置同学查阅资料,分析融雪剂的成分,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定?结果在当年的中考中正好遇到了相似的题目,大家回答得都非常准确。事实证明,经常挖掘热点问题中的化学现象,同学们普遍感兴趣,也易于掌握与此有关的化学知识。

四、多媒体课件辅助于课堂

  多媒体网络进入课堂后,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声、像、图、文并茂的新天地,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件演示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学生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

  多媒体演示可以将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例如:在讲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这些微粒对于同学们来说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怎样使同学们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于是,笔者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运用三维动画,生动、形象地模拟了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并通过动画解释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这样的直观效果,学生既易理解又易掌握。

  在化学教学中,有些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实验中如果有错误操作,就可能会发生意外事故。这些只靠教师讲解其错误原因以及错误操作所带来的危害,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如果用实验来证明,可能会造成危险。这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就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如:在讲解CO的毒性时,要特别强调CO与CuO反应后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而应该进行点燃处理。如果不这样,就有可能使人中毒。很显然,这个错误操作是不能演示的,而且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印象不深。所以,笔者运用多媒体模拟了人吸入该反应的尾气后昏迷的场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了CO的毒性。

  实践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以他们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众所周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好的化学教师,要不断地用各种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做好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