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在农业旅游项目中的利用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5831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0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1.2.2彩叶生菜。彩叶生菜是叶用莴苣的特殊类型,其叶紫红色,叶面皱缩,叶缘波状、锯齿形。植株不耐高温、高湿和水涝,主要作为早春或秋季观赏栽培。彩叶生菜叶片形态优雅,颜色亮丽,非常适合群植观赏;如果与绿色或奶白色生菜间种搭配成各种图案展示,对提升园区品味具有很好的作用。如:太极图、辐射转轮等能加强园区景观效果。与羽衣甘蓝不同的是,彩叶生菜叶片形态更赋予动感,如果搭配适当,能使群体产生波浪的感觉,园区动感更强烈,给设计者带来更宽阔的艺术创造空间。另外,叶片具有观赏价值的蔬菜种类比较多,凡是同一种蔬菜的不同品种叶片呈现不同颜色,在造园中都可以做观叶材料使用。使用观叶蔬菜配置园林景观时最好采取育大苗移栽的方式,尽量缩短田间生长期,起到快速成景的效果。叶片具有观赏价值的蔬菜种类比较多,不同主题的园区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所需品种,本文就不对每一种观叶蔬菜做逐一介绍、分析。在农业旅游观光园的设计规划中,要求设计师不仅具有园林设计的经验,同时也要熟知各种蔬菜的特征特性,才能充分展现观叶蔬菜景观的独特魅力。
1.3观花蔬菜的利用。
观花蔬菜有陆生和水生两种。在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中常用的陆生观花蔬菜主要有百合和黄花菜;水生观花蔬菜以莲藕最常见。
1.3.1黄花菜。黄花菜属于百合科萱草属黄花菜种,黄色的花苞作为蔬菜食用。黄花菜花朵瘦长,花瓣窄而嫩黄,叶片细长,全株飘逸洒脱,观赏效果极强。由于黄花菜花色只有黄色,花的颜色相对单一,群植缺乏颜色变化,略显单调,此菜最适合于丛植或在石间缝隙点缀。石缝中或单块石头下生长一、二丛黄花菜,能给单调的石头增加生命的感觉。树丛和草地上几丛黄花菜也能使草地平添画意,助人转移情感,消散一时愁闷。
1.3.2百合。百合为百合科中一种艳丽的香花,在观赏蔬菜中别具一格。百合品种繁多,花色五彩缤纷,润泽鲜艳,姿容优雅美观。花形如长号,花柱伸长唇外,宛如蝴蝶的触须,迎风摇曳,带露含情,立于庭前,使人一看它圣洁的姿容,一想它和顺的名字,可以忘掉一切不合心意的烦恼琐事。百合植株亭亭玉立,碧绿苍翠,休闲观看,赏心悦目。百合花作为农业旅游观光园配置的首选观花蔬菜,可成行栽植、成簇栽植,也可丛植或成片种植。将百合布置成各种形状的专类花坛、花圃、花园,利用不同种类品种自然花期差异、植株高矮不同、花形花色变化的特点,精心设计,在长时间尽情欣赏百合的绮丽花姿。百合在种植原则上,高大种类百合与灌木配植成丛远观;中高种类则适宜在休闲区边缘或品种交替的空地成片栽植或丛植。独立设计的百合花圃采用不同颜色花的品种相间种植,花色搭配要避免相邻品种花色相同或相近,相邻花颜色对比越强烈,越能显示出百合花娇艳妩媚的花色和壮丽豪放的英姿。无论对栽植者还是游人,都是一种美的享受,都令人目不暇接,不忍离去,难以忘怀。如红—白—紫—黄—橙等搭配组合以及植株尽量选择高矮错落有致,给观赏者以动感。
1.3.3莲藕。莲藕在农业观光中的作用不用多言。莲花原本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莲花盛开于夏,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点缀水景,给人以凉爽的感觉。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借它“出污泥而不染”的习性,颂扬廉洁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所以莲花又有“水中仙子”之称。在农业旅游观光园设计中,最好用莲花做水景分隔不同功能区,让游人在欣赏小桥流水、田田莲影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作为分隔功能的莲池应该尽量蜿蜒曲折,切忌直来直往,一看到底。
1.4藤本类蔬菜的利用。
藤本类蔬菜共同特点是:无限生长,攀缘性强;主蔓或侧蔓上开花、结果,而且果实下垂观赏性强;基本都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都靠种子繁育秧苗;喜温耐热,怕冷畏寒,夏季露地种植生长旺盛。藤本类观赏蔬菜一般株型较大,蔓长都能够达到10m以上。在观光园中主要用于垂直绿化。如:栏架绿化指篱笆、栅栏、墙体、花格以及各类棚架的绿化。观赏蔬菜多是缠绕类的攀缘植物,如观赏葫芦、观赏南瓜、丝瓜、苦瓜、蛇瓜等,作棚架式造景时,累累果实悬挂于架下,极为醒目美观。用观赏蔬菜作垂直绿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藤本蔬菜的美叶、秀花和佳果。


高精度正弦全自动激励信号源的设计与实现
知识运筹与工业设计
浅析高校建筑工程力学课程教改实践论文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中的工程技术应用
空气污染的危害
测绘工程技术在矿山测量的应用
汽车尾气污染调查报告
浅谈银行保函
室内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室内空气污染
有关防治汽车尾气污染的主要对策思考
中年段非连续性课堂教学探究的教育论文
关于提升农村孩子口语交际能力的语文策略的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财政投入风险控制研究论文
浅谈突出战略地位发展基础教育
论专科体育系排球考评内容的改革
优点和缺点周记
影响高等教育经济效益的要素和提升途径论文
谈小学数学教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