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剖析(第2页)
2 次下载 2 页 265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在文化的传承上,高伟同在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已淡薄了文化传承的意识,但较之《推手》已有所进步,“《喜宴》中的父亲已逐渐学会了妥协和变通,从对抗走向了对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孙慰川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222页)
三、《饮食男女》中摘掉“人格面具”,获得新生的父亲形象
《饮食男女》的家庭结构是这样的:母亲早逝,剩下一个不善言谈的父亲和三个各自武装起来的女儿。影片的视点,已从父子关系转移到父女关系上。较之前两部,这一部有了导演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之举,包含了由饮食向现实男女感情的转变,就像孔子在《礼记》里所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影片中的父亲是中国烹饪大师,却因为失去味觉过着“无色无味”的生活。他起初像个苦行僧,为了维系这个家庭的亲情,重复着周末的家庭聚餐。围绕着家宴,影片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只有淡淡的无奈和潜伏在各自内心的哀怨。大女儿朱家珍是个大龄未婚的基督徒,二女儿朱家倩是个外企职员,小女儿朱家宁在西餐店工作,三个女儿的性格和职业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她们和作为传统烹饪大师的父亲一开始便存在着某种对抗性,这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几次周末晚餐上。第一次,二女儿在餐桌上宣布买新房即将搬出老宅,父亲投以无奈的`表情。第二次,二女儿宣布公司人事调动,父亲获悉她投资房产被骗,且留她继续住在家中。第三次,还在读书的小女儿宣布自己怀了男友的孩子,父亲平静的送走了女儿,眼神酸楚没有责备。面临一次次被通知,父亲难免心生绝望,用近乎残酷的按摩来聊以发泄。影片的戏剧矛盾在“最后的晚餐”上得以解决,父亲宣布了与自己大女儿的好朋友锦荣的感情,最终解放了自己。“影片利用了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人格面具’说,其的形成和解脱成为剧情发生戏剧性转变的因素,”(《经典影片读解教程》,黄会林、田卉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52页)父亲以饮食作为“人格面具”,最终由“饮食”转向了“男女”,味觉也得到了恢复,完全从无滋无味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大女儿家珍也摘下了压抑的基督教徒的人格面具,收获了幸福。
影片最后,旧的家庭秩序瓦解,二女儿家倩在饮食文化上有了较为自觉的继承意识,与父亲握手言和。较前两部中的儿子有了明显的进步。总之,《饮食男女》是充满无限的希望和祝福的故事,是导演李安以包容的态度和现代化的观念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创造性的举动。
导演李安在“父亲三部曲”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注入电影的表现手法中,使整个三部曲看起来含蓄内敛,别具风味。从恪守和妥协的夹缝中完美释放的“中国父亲”,是他对父亲的关注和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