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字说课稿(第3页)
7 次下载 7 页 1113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1、教师教学的方式与孩子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如:
①课堂上较多地体现了幼儿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幼儿找上面有数字的生活物品,首先幼儿要观察自家的生活物品,而且上面要有数字的,进而会研究物品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用?这个找的过程,则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信息和经验体系,将教师的角色由“教”转变为“导”。
②近年来,幼儿的主体性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变的更加多样化,平等化,要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必须形成师幼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所以,课堂上安排幼儿同伴交流(教师作为幼儿学习的伙伴,也带了物品参与其中),物品名称及上面数字的作用,既提供给每一位幼儿交流表现的机会,又可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从中还能体验分享的快乐。
③相对于幼儿的学习方式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幼儿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如为了让幼儿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神奇,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教师设计安排了玩数字游戏,让幼儿在看认数字、编码、对奖的情境中,积极的学习着,并感悟数学的巨大魅力。
④教师采集生活中相关的数学内容,让幼儿看教学媒体,直接地来说,可以让幼儿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了数字生活很方便,间接地说,可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激发起幼儿以后进一步关注生活、探究生活。
2、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
“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除了写教案,教师更需要走进孩子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教学活动的设计也随着有所改进。如①教案并行设计“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学习行为”两大部分。教师的“教”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学”。不是说教案设计很好,就行了。在现实条件情况下,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堂教学要富有弹性,更关注的是教师的随堂机智。
②课前准备中的物质准备,如让幼儿带自己家里的上面有数字的物品,很方便快捷,家园合作,能充分利用家庭可利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不象以前开课前,要化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制作大量的教具。
由此引发的几点思考:
1、《纲要》中对于数学教育的论述较以前有很大的变化,从形式上似有所降低,实际要求并没有降低,在某些方面反而提高了,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那么,对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就要考虑:怎么选内容,选什么内容?《纲要》还强调——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有关的数学经验,这就涉及到:怎样设计课程?教师怎么指导等,显然,这对我们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有一句话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确实能学,孩子学习的正面效应也确实使我们有成就感,它的负面却是使孩子没有兴趣,那么,这种思想是否可以让孩子持续有力地发展呢?值得思考。所以,我们现在迫切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发现内容,二是需要提供很多资源帮助教师,让她们很快上路。
3、过去的课堂教学比较关注数学知识,但孩子学会了不用,结果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现在教师正在探索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运用数学知识。从数学感知和数学意识教育看,怎样将数学更深层次地运用于生活,还比较欠缺。教师对活动中所蕴涵的数学教育因素的挖掘能力比较欠缺,而这是数学教育生活化更追求的一个方面。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转变实际上是教师准备的问题,原来准备内容,现在强调从儿童发展、儿童原有经验出发,为其准备适宜的环境。我们已经站在了儿童的角度,但我们没有走进儿童的世界,可是,只要我们掌握一个原则:孩子是否快乐、积极、有需要和兴趣,我们探究的形式则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我们坚持幼儿的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主体性,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反思者,努力成为课程教材开发,设计的主体,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