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正文

大数据下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的途径与保护措施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42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一)管理疏忽。

  图书馆用户隐私泄露的途径主要是来自管理疏忽,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是为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性,保障其能够更加及时地掌握图书资源的利用现状,及时发现问题改进问题。但当管理人员出现失误或遗漏等,就会导致读者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外泄,严重时会造成用户的个人利益遭受损失。

  (二)内部人员偷盗。

  不良内部人员偷盗读者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在当前难以避免,其是一种非技术用户信息泄露方式,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直接联系。在现阶段大数据环境下,个别服务商的内部工作人员为牟取私利而借助工作便利将读者用户的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隐私信息转售给第三方,轻者用户会受到广告骚扰,严重时会遭遇诈骗、金融财产受损等情况。

  (三)网络安全漏洞。

  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主要是依托于互联网,而由于网络架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能存在安全漏洞。当读者用户在网络上借阅图书馆资源时,如出现网络安全漏洞,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则会导致用户的隐私数据被大量窃取。特别是部分付费在线服务,比如付费阅读、付费下载等,一旦有黑客入侵系统,将会掌握用户的财产支付方式,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窃取用户的支付工具和密码,将会致使用户的财产出现损失。

  (四)多重阅读方式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形势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读者们为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逐渐开始多重阅读相关图书资源或资讯,比如利用电脑固定终端进行阅读下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浏览阅读等,也有部分读者采用云储存技术实现多台终端交互式阅读等,这种多重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图书馆对用户信息的管理难度,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计划性地窃取。

  (五)政府活动泄露用户隐私。

  由于政府部门是社会治理的主体机构,其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数据,而且具有完整性、精确度高的特点。为保障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国家及执法部门有权利依法收集公民的个人隐私数据,当必须要对图书馆读者隐私进行调查和掌握时,也会导致其他读者的信息被披露,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三、用户隐私保护措施

  (一)应用先进技术。

  针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需要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私人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因此,图书馆大数据系统的后台管理人员应当注重保护读者用户的敏感信息。通过以数据产生、收集以及传递、存储、处理、分析和发布等环节为核心,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计划和隐私管理技术战略。

  可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系统认证技术、病毒防范等基础上,采用安全审计、网络隔离以及数据加密等新型保护方法,同时要应用主动和灵活的隐私保密策略,具体做法是对读者用户的私人数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级管理,对隐私级别相对较高的信息采用隔离处理,以便于区分其他一般数据,防止读者用户信息全部泄露,保障敏感性较强的数据得到良好保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当前比较先进的P3P技术,当图书馆用户访问网站时,站点会显示其收集的类型,共享信息的机构或部门、信息的使用方式等。并且用户有相应的权利和权限查看站点的隐私报告,自由决定是否接受信息采集和注册登录网站。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图书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对读者用户个人数据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充分保障私人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除此之外,数字化图书馆可引进第三方隐私认证机制,即是利用第三方来对隐私政策进行验收,比如近年来发展较快的网络隐私认证计划,在用户提出要求后,由第三方认证机构检查特定网址和隐私保护情况,对无异常行为的网站提供信任印章,可有效监督图书馆网站的安全性。

  (二)强化个性化服务的隐私保护。

  图书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目的则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服务,因此在防范私人数据泄露时,也应当注重对个性化服务的隐私保护。而在大数据和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多是指利用互联网及固定客户端或移动终端等获取图书资源,并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图书借阅偏好、背景和要求等,为读者提供集成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其是在充分了解读者的基础上而开展的。所以,为保障读者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不受侵犯,应当在获取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注重保护读者阅读习惯和知识需求等方面的隐私,降低对个人隐私信息的关注度。同时,图书馆在实现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应禁止无限度地挖掘读者私人数据,保障读者用户正常享有使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支配权等权利,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大数据管理人员要履行其义务,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并能够积极引导读者关注个人隐私的保护,以此增强防范意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