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其意义(第4页)
本文共计9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这里要说明的是,尽管天体(如日月星辰)及天象(如申、气、云、炁、风)等等,用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也是对象世界集合中的元素,也可归入“物象系”,但在中国哲学美学中,这是一类特殊的对象,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具有明显形上特征的物象。人固然是中心,但天体及天象,则处于这一中心之上,尽管上天及其物象或概念是人所发现发明的,但在先民的观念中,天体天象与人自身是合一的,或者毋宁说,人只是上天在地面上的表象或影像,发展到后来,人间的王变成了惟一的“天子”,而芸芸众生则成为天及天子的臣民子民。“上帝信仰”是先民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反映在汉字的创制中,就是将“天”与“人”合而为一,并在其后的商周时期,才逐渐使之成为超越“人”这一中心的特殊对象。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中,天与人合而为一,正是这一特征的反映。
3.心象系。对象世界,除了客观的物理世界,还应包括更为复杂更为丰富多彩的人心中的世界,即经过主体心灵抽象、加工,甚或扭曲的对象。这种对象并非感觉世界中的“物象”,而是“人心营构之象”,是心灵对于主体、对象及其关系的抽象而生成的概念范畴,如“德”“、美”、“空”“、虚”等。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所对应的,并不是物理世界而是心理世界中的事物,是自然界所没有而由人类心灵的创造,是“心中之象”,因此我们将这一类汉字归入一个集合———“心象系”。
4.音象系。对象世界,除了上述三个部分外,还有一类对象,亦可自成一类———即主体语音符号系统中的“象”,我们将与这一类对象相对应的汉字归入“音象系”。这一系包括所有象声(拟声)字、表音的联绵字、所有的形声字。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音表象”,如“江、河、湖、海”,其“体”都是水,但其“象”有别,但汉字无从以图区别之,而以“音”区别其象,即以象声、联绵、形声等方法记录描述。这是“语音符号系统”中的“象”,故称之为“音象”。
上述四系的界划,简要地说就是:对象世界中,作为对象化的人,以及人之“上”(抽象的、具有超越性的“上”)的“天”,划入“天人系”;人之下或人之旁的所有对象,自然界中所有,而可被主体观察描述之“物”,统一划入“物象系”;人心营构之象,自然界中原无,而为人心所创造之概念、所描述之关系,划入“心象系”;以音拟声表意者,划入“音象系”。
上述四系不是简单的四个对象间的并列关系,而是1+1(1+1+1)的关系。天人系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作为对象的主体”,即主体对于人自身以及超越于人的上天的抽象和显现,可以作为单独一类———主体;而与之并列的则是“对象”———由物象、心象、音象三部分并列组成。
与既有的三类汉字谱系一样,汉字的美学谱系也需要用多层级的结构模块来建构。正如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系统一般使用“仿生学”方法———借用对于人本身特征的描述术语(如风骨、神思、神韵、肌理等等),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也可以采用学界通用的分类学(taxonomy,systematics)方法,即按照林奈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将汉字分为四个基本层级:系(Class)、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四个层级间,则可按实际情况,分别于其间增加“超Super-”、“亚Sub-”等“次层级”;在“种”之下,除了可增加“亚种(Subspecies)”,还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变种(Varietas)”和“变型(Forma)”。例如,天人系,可再细分为天、人两个亚系;天亚系可分为“天体”、“天象”两个超科“,天体超科”可分为“天、日、月”三科。人亚系可分为“身心”与“人人关系”两个超科;“身心超科”可分为身、心两科。如“止”字,甲骨文作“”(甲600),商代陶文作“”(古陶1.5),其本义是人的脚趾,其谱系层级可定位为:天人系-人亚系-身心超科-身科-肢亚科-止属-止。又如,“望”字从月,本义为满月,可定位为“天人系-天亚系-天体超科-月科-月属-望”。这样,就可根据其本义,为每个汉字找到一个相对确定的谱系位置,并将古今全部汉字建构为一个层级分明、秩序井然的谱系。“系科属种(Class、Family、Genus、Species)”的层级确定,应充分考虑到汉字的历史和现有的汉字谱系,考虑到与国际分类学界的惯例衔接与统一,尽量利用文字学界及分类学界的既有成果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