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其意义
本文共计990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34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汉字美学谱系的建构及其意义
美学视角与文字学视角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文字学视角基本上是在文字学的范畴内讨论汉字谱系及其建构,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汉字美学谱系建构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
前言
21世纪,作为“也许维系着我们文明的存亡”的“有益的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耶克语),汉字的意义及价值,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上一世纪初以来喧腾百年之久的“废灭汉字”和“推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实际已经“废灭”;到如今,汉字仍在使用并将继续使用“,拉丁化”唯一的成果“汉语拼音”则成为汉字的辅助工具。正如哈耶克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历史观念新研究》中所说:“那种认为人作为一种存在可凭籍其理性而超越他所在的文明的价值观并从外面或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对其作出判断的空想,只能是一种幻觉。我们必须知道,理性自身也是文明的一部分。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拿一个部分去应对其他部分。就是这个过程也会引发持续不断的互动,以至于在很长时间中可能会改变整体。但是在这一过程的任何一个阶段,突发式或完全重新建构整体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总是要应用我们现有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本身就是一种演化过程的整体的产物。”
周作人在“下水”成为敌族职员之后,也曾别有会心地说:“中国民族被称为一盘散沙,自他均无异词,但民族间自有系维存在,反不似欧人之易于分裂。……此是何物在时间空间中有如是维系之力,思想文字言语礼俗,如此而已。”
确实如此,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拉丁化”试图突发式地完全重新建构包括汉字在内的汉语言文字这一整体,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但是,要真正在哲学层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情绪层面,真正从正面价值重估的角度而不是从负面实用性批判的角度,去试图厘清汉字这份“在场的遗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转型,而文明作为整体,其突发式或完全重新建构既无可能,我们就有必要应用“现有的材料”,对于“思想文字语言礼俗”这些维系文明使之得以千年传承的要素,进行“部分地”重新审视“,部分地”重新建构。其中之一,就是在既有的汉字谱系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汉字美学谱系”,使汉字谱系在结构、观念、显现等方面系统化、理论化,从而适应文化转型的大趋势。本文不揣冒昧,就建构“汉字美学谱系”这一设想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以求方家指正。
一、既有的汉字谱系
正如人与人之间必然存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单个的汉字与汉字之间,也存有一定的组织关系及秩序。例如“,比、从、北、并、化、竝、竞、保、斗、俘”等字,因同是表达“两个人之间关系”这一概念,因而可以组成一个汉字“集合”。而汉字的集合与集合之间、与更高层级的集合之间,都会构成一定的组织关系。可以将这些组织关系的总和,看成是一个“汉字谱系”。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历代学者曾自不同层面,根据不同的方法与尺度,构建了若干类汉字谱系。其具体操作,一般用“分类建构”的方法。分类需要“尺度”,这一“尺度”,就是汉字谱系最重要的指征。这些分类尺度主要包括“字面意义literalmeaning”与“外在形态”两个层面:
1.根据汉字的“字面意义”来分类建构。这一类汉字谱系主要有《尔雅》及模仿该书的“群雅”系列。《尔雅》原本20篇,现存19篇,分为三个层级,各层级的结构均按“字面意义”尺度组织。其谱系结构如右图:
可以看出,《尔雅》的作者已经按统一的尺度,将所收汉字纳入一个比较严密的系统之中,初步构建了一个“依义系字”的汉字谱系。在这个谱系中,每一个汉字都处于这一“三层结构”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尔雅》似乎希望能将这一层级结构贯穿到底,例如,《释诂》篇以同义为组,组与组之间的秩序,似乎亦是以其“主字”的意义来排列的———该篇前几个主字“始、君、大、有、至、往、赐、善”,似是有意而非随机的排列。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尔雅》的谱系,是作者有意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