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中国文化核心理念重塑之一:恶的本质

本文共计242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9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中国文化核心理念重塑之一:恶的本质

  西方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而中国文化认为人性本善,孰是孰非?至今争不清楚。其实东西方预设的这个人性前提虽然不一样,但以不同的前提推出的结论却是殊途同归:说人性本善,好比善是一颗种子,人要悉心培育、防恶祛邪,总归是主张人心要向善;西方认为人性本恶,也是要求人接受或圣诫制约,抑恶向善。所以不同的前提得出的主张都是要抑恶扬善。然而当代中国,自儒家人性论被打倒后,相关都是混乱的,以致很多人向善之心泯失,甚至瞧不起信善之人。

  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善恶的本质。

  学家认为,人性本恶,因为人性自私。儒家孟子认为人天生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其实,利己是对自己的善,利他是对他人和的善。

  吾之所以善吾身,吾之所以善于人。正因为有对自己的善为参照,我们才知道如何兼善于人,因此利己之善与利他之善是相通的。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是利己之善让我们懂得如何惠善他人。

  所以利己也是善,利他也是善,都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也正因为兼有两种本能,才得以成为人类社会。在自然选择中,那些利他本能相对不足的群体都会遭到自然的淘汰,例如猫科动物之相对于狼科动物,灭绝速度就快得多。是猿而不是狼或虎得以从万物中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的灵长,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人类的祖先利他本能相对要多一点点。

  因为利己是善,利他也是善,所以,儒家的核念就是对的——性本善。所以人要修之养之,象对一株树苗一样精心培雍,呵护它成长。

  那么恶源于何处呢?

  恶产生于人利己本能与利他本能的失度。不能正确把握利己与利他的分寸,就是恶的根源,换言之,恶的根源就在于处理不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所以,而恶的本质源于失度,为了寻找这个度,儒家主张修身养性、并取中庸为法则。尽管在实践中,由于度并不是那么好把握,儒家在和科学上的滞后,更使儒者很难找到正确把握“度”的方法。中庸,是儒家寻找这个度的主要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尽人意,“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的出现,标志着儒家由于难以把握利己之善与利他之善之间的“度”,已经开始制造向内的“恶”——伤害自我本性,便批判了这种“恶”,谓之为“残生损性”。

  由于恶的本质不过源于利己本能与利他本能的失度,而找到这个度却需要智慧和技巧,因此,当儒家片面强调克己复礼、强调“仁”时,便出来批判,“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道家主张人要追求大智慧,真正的人性之善不能依赖于教条约束,而应该是智慧的果实,道德的本质不应该仅仅是“仁义”,而应该是对道的获“得”——“得”通“德”,故慧根不足者难有大善良。而一个道德水平离不开智慧水平的整体提高。

  善的本质是利己与利他的度,这种度既可以通过人类个体的心灵力量来寻找,也可以通过外在的力量来规束、制约,此之谓“制度”。制度,顾名思义,就是以外在的强制力量为依托,以法律、规定、纪律、楔约等形式来制约人类行为的度。类如抚养后代,赡养父母,都涉及到利己与利他的度,当个体不能靠自觉来履行对他人的责任时,就需要以外在的力量来帮他找回这个度。

  因此,人的本性都是善的,恶是源于利己与利他的失度,中国无论儒道都认为治本之法是通过心灵的修养或智慧来解决问题,而西方更强调以法律、楔约等外在力量来约束,最终目的都是要找到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合理的度,两者显然不可偏废。

  那么儒家如何看待利己与利他两种善的比例问题呢?

  现在很多反儒者,认为儒家完全不顾人性的本能。实际并非如此,在利己之善与利他之善中,儒家的核心原则是”达则兼济天下,不达则独善其身”。从这一原则中我们不难看出 “善其身”也是一种“善”,而且强调了善己优先,利己之善实际是善的本体部分。因此,儒家至少有一派是要将利己之善放在第一位的,并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当然这一原则也有可能是受了道家影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