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通用25篇)(第16页)

本文共计6285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210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英民族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以到达语法形式的完整。这些句子组织严密,层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见到if,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便一目了然。而汉语则很少使用连接手段,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外表不易看出。

  三、色彩喜好的差异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它直接反映价值观的差异。比如,对某些有褒贬色彩的单词,中西方就有不一样看法。例如:每个人都有自我喜欢的颜色,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一样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汉语中,红色代表热情、喜庆、吉祥,一向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而西方人则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还有“愤怒、敌意、亏空”等含义。如“be red with anger”(愤怒),“red hands”(沾满鲜血的手),“red card”(红牌警告),“be in the red”(亏空、负债)。再比如,在中国,白色是丧服的主要颜色,而在西式婚礼上,西方人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的颜色,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了纯洁与神圣。

  四、日常交流的差异

  1、称呼及问候

  在西方,人们见面打招呼最常用的就是“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Miss/Mr Li! ”而在中国,学生见到教师,常常会说“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Teacher Li! ”这是一种纯粹中国式英语, 是不贴合西方人的语言习惯的。在中国,相识的人见了面,最常说的话就是“你吃饭了吗?”或是“你上哪儿去呀? ”如果按中国的方式来问候西方国家的人,“Have you eaten?”“Where are you go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对方必须会以为你在询问并干涉他她的私事。显然,这种问候是要不得的。和西方人打招呼,只要说声“Hello ”“Hi ”就能够了。

  2、称赞致谢

  中国人习惯于“自贬”,把自谦当成一种美德,如果谁直截了当地理解赞扬,会被认为是骄傲自满或是缺乏教养。当西方人夸你的物品漂亮时,若你同样用“It just so so”等来以示谦逊的话,对方会感到你认为他她的赞赏或恭维不是诚心的,或是不值得的。对别人善意的称赞,你完全应当微笑着理解并回答“Thank you!”表示理解对方的称赞。在中国,亲戚、熟人之间一般不说“多谢”,你要这样讲,对方会觉得被当作了外人。而西方人则从早到晚谢不离口。

  五、风俗习惯的差异

  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能够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英语中的称谓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常用外,其他的几乎不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不礼貌,没教养。其次,英语中的敬语谦辞也远远少于汉语。在英语中,不管对方年龄多大,地位多高,you 就是you,I就是I,不用像汉语那样用“您、局长、工程师”等敬语。另外,中、西方人们理解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很不一样。中国人听此类话语后会说一些谦虚的话语,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又如学术刊物上的文献或论文的标题:汉语文章的标题除说明文章资料外,多有表示谦虚的字眼,如“浅谈……”“试论……”等;而英语文章的标题多是直截了当,不加修饰,如Science and Linguistics(《科学与语言》)。再次,多数西方人对初次见面或不熟悉的人从不问及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有关保密方面的问题,西方人寒暄最多的话题是天气状况。

  当然,英语中涉及有关中西方文化中的跨文化现象,远不止以上这几方面。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一方面,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多角度地进行东西方文化比较,使我们在对不一样文化的了解中,更好地提高自我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经过上网、报刊,留心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了解西方的社会风俗习惯及人际关系,培养和提高自我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才能到达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交际的最终目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