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文件大管家》案例
3 次下载 4 页 4943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小学信息技术《文件大管家》案例
小学信息技术《文件大管家》案例
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 张静 邮编213022
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教育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位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遵循了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课结合了国庆60周年纪念大阅兵活动内容,在课本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本课中所举的例子,都比较贴近学生平时学习生活,比如怎样对国庆大典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可以按文件形式分,也可以按照文件内容分,这些都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能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
3、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管理好信息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本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件的移动复制等操作,更要通过组织文件的分类、筛选、管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并理解管理文件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教材分析
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了小学阶段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着重学生的终身发展,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什么,更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学会怎么做。以人为发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熟练掌握建立新文件夹的方法。
2、巩固、熟练掌握复制、移动文件及文件夹的方法。
3、通过组织文件的分类、筛选、管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文件和文件夹,并理解管理文件的作用,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4、通过对文件及文件夹删除操作的教学,培养学生慎重对待删除操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件、文件夹的删除; 回收站的操作方法。
难点:文件的分类、筛选与整理。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0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为了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有关国庆60周年的资料。同学们很认真很积极,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资料,有位同学找到了一组精彩的幻灯片,同学们想不想一睹为快?生: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