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艺术学毕业论文 > 正文

电影艺术赏析方面的论文(第4页)

3 次下载 5 页 717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影片成功的地方除了颜色、音乐,就是对镜头的选择处理上。整部影片都是平稳的推拉摇镜头,有很多的定格、特写。常常借助于两面高墙来造成强烈的压迫感,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奠定了影片苦闷、压抑、悲凉的感情基调。影片一开始就给了颂莲一个特写,镜头稳稳的定格在颂莲的面部,颂莲说的云淡风轻,像在讲诉别人的事情。但是话语中透露出的伤心难过更加强了绝望的悲凉感。颂莲去拜见各位姐姐的镜头是典型的长镜头,镜头跟随颂莲将陈家幽深、安静、空旷表露无遗,通过一系列慢镜头的展示表现了无奈的气息。

  三太太被处死的时候,通过颂莲的“眼睛”真实呈现了屋顶角楼上的凶杀案,远近景的来回切换将颂莲恐惧、不安的心情充分传达了出来。当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镜头逐渐拉出,从近景到中远景,高高的院墙和红彤彤的灯笼圈住了来回走动的颂莲,压抑和封闭发挥到了极致,象征着颂莲根本逃不出的牢笼。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窥探

  (一)大红灯笼的符号与隐喻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代表着一种影像符号,影像符号的隐喻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影片中的主要语言符号就是“大红灯笼”,象征新的希望,又因为形状是椭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但是影片却赋予了她相反的全新涵义。影片中的红灯笼有三个隐喻,分别是时间、空间、颜色隐喻,因为之前说过颜色隐喻,所以这着重说时间和空间隐喻。

  “大红灯笼”出现的顺序和时间变化是一种同构关系,即:夏、秋、冬、夏。夏天颂莲来到陈府,也是红灯笼首次出现。接着秋天成了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大红灯笼”开始在二院亮起,随之而来的矛盾是非也没有间断过。冬天的到来更是激化了矛盾:二太太揭发颂莲假怀孕,三太太被颂莲酒后口误而死于非命,雁儿私挂灯笼被揭发。到了次年的夏天正是颂莲出家的时间,唯独没有了春天。这也暗示了陈家的女人始终等不来希望,留给他们的将是无尽的绝望。

  影片中点灯形成的空间构图间接地表现了“大红灯笼”所关涉的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四个太太的院落成一个“口”字分布,而4个太太又住在其中,意为“囚”字,这正应验了颂莲的话:“院里的人像任何东西,就是不像人。”影片中主要的矛盾来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他们的位置是一个三角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架势。但是他们的关系开始是互补的,颂莲与菩萨脸蝎子心的二太太成为知己,一起对付三太太。随后发现刁蛮的三太太其实并没有太多坏心眼而且与自己有很多相似的性格特质,这时候矛盾成了二太太与颂莲和三太太两人之间的矛盾。她们三个关系既对立又互补。然而陈老爷居于院落最高位置,他决定着灯笼的亮、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男权文化”。

  (二)女性背后的男性虚影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按照社会定义好了的性别角色生活和思考,体现在电影作品里更是如此。父权宗法制对历史发展具有的长期影响,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次序,女性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根深蒂固。对女人来说放弃传统谈何容易,包括影片中具有新思想的颂莲也不例外,读书之前是依附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开始选择依附陈佐千,仿佛颂莲的一身都只有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颂莲,陈家剩下的三个姨太太更是活在男人的权威之下,女人们每天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争夺红灯笼,红灯笼又是由男性代表――陈老爷决定的,这其实就是象征着男性主导控制下的大家庭。女性背后的潜在的男性虚影,首先就体现在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女性对男性的不自觉的依附上。

  除此之外男性的权威还体现在对女性性格的改造上,一开始的颂莲是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是一个人提着行李拒绝迎新车的叛逆少女,可是逐渐的为了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也开始沦陷堕落,其实换句话就是逐渐开始接受和效仿陈老爷制定的男权规则。颂莲开始谎称自己怀孕、用太太身份揭露雁儿直到迫害雁儿至死、与其他太太争风吃醋……这一切的改变已经把一个全新的知识女性变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囚徒。

  尽管陈老爷至始至终都没有给过正面的特写镜头,似乎在有意回避,但是这都无法改变他是大家庭中主宰所有人命运的事实。电影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生存困境给予了高度关注,女性或许只有彻底的摆脱男性阴影,才能真正的获得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