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临床医学医患沟通的现状论文
本文共计3644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分析临床医学医患沟通的现状论文
医疗服务的过程就是医患交往、医患沟通和医患合作的过程。医患沟通是临床沟通的核心部分。临床实习是医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医学生走向社会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有效恰当的沟通交流技巧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成长,也与医患纠纷的发生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密切相关。
一、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分析
(一)医学教育模式重技能轻素质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借鉴前苏联医学教育的模式,这种模式只注意医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服务理念的培养。学校很少在实习前给学生提供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也无相应课程及沟通技能的上岗前培训。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的临床实习教学也常常忽略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主要强调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欠缺带教过程中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针对性启发、引导。
(二)医学生面临角色转换缺乏自信
患者患病往往有精神、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参与,更多的患者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要得到人文关怀,而医学生在刚刚步入临床实习阶段,由于社会角色的转换,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很多医学生缺乏与病人沟通的心理准备,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在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应对策略,与病人交往中普遍存在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胆怯拘谨、紧张焦虑等状态。
(三)医患矛盾尖锐,医患关系紧张
随着医疗活动法制化建设的加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患者对医疗方案的知情同意权、对各种检查的选择权等已成为医疗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多患者,对医学实习生缺乏信任感,不愿意和实习生进行沟通,更不愿意接受实习生的临床操作。不良的医患关系除了对疗效和实习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外,还大大增加了实习医生的心理压力,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二、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适应新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医患关系正向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目的的服务关系转变。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在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视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cruGMER)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MedicalBoard(fNewYork.Inc,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就是“交流技能”。我国在2003年制定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到:临床医学生毕业时能达到具有有效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准确获取病史所有方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社会经济状况)。
(二)临床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掌握与提高。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医学实践,才能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满足信息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患者是影响医学生临床实习的关键因素,能否与患者有效沟通进而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直接关系到实习的过程及效果。良好的医患沟通不仅能让患者更好地配合医疗活动,还能使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当前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患者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愿意配合临床实习教学的患者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培养尤显重要。
(三)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
有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医患纠纷增长迅猛,但由于医疗事故造成的仅占3%左右,绝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够或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一项关于医患关系紧张的调查表明,48%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0%的病人认为是缺少沟通。医患不能沟通就无法相互理解,医患之间就容易产生对立的情绪。尤其是实习生临床经验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甚至需反复操作,容易造成患者痛苦,如事先不进行良好的沟通,会使患者觉得自己被当做‘实习标本’,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满及反感情绪,进而引发医疗纠纷。因而,加强医患沟通也是消除或缓解医患纠纷的有效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