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第3页)
6 次下载 4 页 5082 字【 字体:大 中 小 】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成熟阶段也即“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部分便是达到真、善、美三者的价值统一。这也是中国人追求和欲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我们的先民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寻找着规范,积极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自然也包括建筑艺术的创造活动。
“天人合一”思想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灌输到中国人的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牢固的思想观念并指导着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说“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和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理论。“先秦哲人把上帝之天转变为自然之天,不但认为自然之天对人活动有一定影响,也更加重视人的活动对自然之天的作用。主张人应依靠自身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一方面,人应遵循自然法则,提高制天之术,则可胜天,否则天胜。另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必须经过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途径,而自然的变化又由于人的改造而显出五光十色,日新月异上午面貌。人与自然的相胜相用,透漏出中国哲人‘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最早理论信息。”[13]
建筑是人的产物,而相对于人来说,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是“自然人化”与“人化自然”的产物。“人化”的结果是:一方面为人所用,一方面附加有人的意志。
建筑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值。其实用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了居所,解决了住的问题;其审美价值不仅在于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同时,还激发了人们认识真理和改造外界的热情和信心,促进了人们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实,建筑艺术本身就是人以美的规律和要求去作用和建构外界事物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融会了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
借物言志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惯用手段。人们无论造物还是塑造艺术形象,大都反映一定的思想内涵,而思想内涵多是抽象概念,很难以恰当的可视形象来表现,于是人们便以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出了确立象征性形象和理想化处理等手段,以此实现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具体化。而这些都是以人与万物同体,要求天道变化与人之所望相符,天人之间运行互为发展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为基础的。飞檐、翘壁、瓦当、檐兽、斗拱等的构思和表现形式是这样,(此与西方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狮、虎、龙、朱雀、麒麟等题材的选用也是这样,(这些被中国人认为是瑞兽或吉祥鸟,它们能够感受天地之灵气,与天地对话,从而达到祁福纳祥,驱邪避鬼、镇宅护院、保佑平安的作用。)这是人与天地对话的途径和媒介,其传达的信息不仅包含人祈求天地保佑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包含着人正以积极的姿态与天地寻求着和谐共生。
建筑艺术作为人们的社会实践,“天人合一”思想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其在内容和形式上日趋丰富多样。除实用功能以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审美价值和教化作用正日益被彰显,因为这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中国人对天人关系的特殊理解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这种特殊思想观念作用下形成的这些造型与艺术手段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既具有特殊性,也具深刻性。
五、结束语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人应当在体认天地人生大法的思想境界上去能动地从事实践活动,以推动天人关系由原和谐层次向新层次跃迁。”[14]这应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④①
参考文献:
[1][9][14] 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 蒙培元 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08月
[2][3]中国传统文化通览. 杨敏,王克奇,王恒展 主编.中国海洋.2002年12月
[4] 周易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 周振甫 译注.中华书局.2001年04月

发送到手机 微信扫一扫
论文范文
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