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基础理论的重大问题研究述要(第2页)
本文共计303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作为社会话语的一种类型,文学话语具有什么特征、功能和意义?这成了思考的原点。话语分析是文学理论的焦点,话语分析正在成为文学理论的又一个入口——这是文学、语言与社会历史的交汇之地。话语分析从语言分析开始,但不止于语言,而是从语言背后再度发现话语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的隐蔽联系,最终阐释它们之间的秘密结构和持久的互动。
在传统的文学基础理论体系之外,我们尝试建构一种新的提问逻辑—— 一种更接近人们文学经验的逻辑:作为一种虚构的话语,文学为什么具有特殊的魅力?谁组织了这种特殊的社会话语?这种话语又有哪些类型?历史上出现过哪些文学话语类型?现今,文学话语与社会历史、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文化门类具有哪些联系?我们企图从一个新的人口进入,然后勾画出一个异于传统的基础理论地形图的轮廓,循序渐进之中,一步一步地提出问题,清理、总结、重新阐释文学基础理论的种种基本问题。
我们的理论旅行一开始就与两种相反的传统理论观念遭遇:自律与他律的两歧。这一分歧长期影响着人们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根本看法。我们认为,文学形式、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必须重新予以阐释,即从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分离走向“形式的意识形态”的发现与建构。文学形式并非结构主义想象的静止结构。文学形式内部存在着不懈的巨大冲动。“陌生化”的文学形式将为种种未名的经验开启新的空间。这产生了双重的后果:文学可能代表意识形态对于种种未名的经验给予重新编码,也可能代表种种未名的经验挑战乃至修正意识形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把文学基础理论的种种问题放在以下五个部分里给予阐释。
第一部分“文学的构成”,从再现、符号、话语、作家、文本、文类、文学话语类型、修辞和媒介等范畴和层面重新阐释文学的构成问题,揭示文学符号、作家、文本、文类、修辞、媒介与话语系统、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我们的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点:文学理论始终必须意识到文学符号对于认识“现实”的中介作用,而所谓的现实无法脱离特定符号的活动和形形色色的符号文本;文学话语具有虚构与陌生化的特征,虚构表明了话语与现实的脱节,陌生化意味着摆脱和反抗日常话语——在一个更为深刻的意义上,这显示了文学拒绝被现实同化的企图;作家是文学话语的生产者,这种生产受制于“话言系统”的同时也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理;“文本”概念的出场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场范式革命;既有的文类系统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文学话语的生产和接受,文类包含了强大的权力,作家被迫服从文类的成规,但文类建构的企图与瓦解文类的冲动如影随形;修辞是一种话语的技术加工和修饰,它介入了各种话语系统的纷杂网络;电子媒介已经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定的文学等级制遭到颠覆,作家身份必须重新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