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本性与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合法的研究分析论文(第3页)
本文共计121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41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二、哲学的“生活、实践”本质与“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合法性
王金福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从地上到天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进行的研究是‘实证科学'开究,由此产生的理论是‘实证科学’而不再是哲学”。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倡导一种从生活与实践出发,为生活与实践服务的理论与哲学研究,反对从文本与语录出发进行教条式的研究。这种文本也应该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文本。如果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而不是其精神实质出发反对哲学创新、理论创新,可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与哲学本身的精神实质并不相符。全面认识哲学本身的生活性、实践性,有利于理解和确认“部门哲学”、“应用哲学”的正当性、合法性。
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活哲学、实践哲学。哲学的生活性、实践性,生活与实践对哲学意义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对象意义。感性的生活、感性的实践而非知识化的文本,是哲学研究的根本对象。哲学是一种源于生活和实践,服务于生活和实践,随生活和实践不断发展,并接受生活与实践检验的一种根本性的、鲜活的生活与实践智慧。哲学文本包括任何伟大哲学家的文本都只是帮助人们切入生活与实践的—种中介或工具。文本研究、文本依据当然重要,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研究、文本解读,而不真实地进入与切入现实生活、感性实践,即使这种研究或文本把“生活”、“实践”作为自己的标志,也只能是抽象的研究,只能遭遇“冷落和倒退”。当代哲学研究,所以遭遇一些困境,一些研究之所以受众越来越少,其重要原因就是不去真实地切入现实生活,而只停留在对传统文本的解读上,甚至以传统文本为依据干扰、阻碍现实生活、理论创新。事实上,并不存在一种独断、终极正确的文本,也不存在独断、终极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一种文本或文本解读方式的真正价值,恰恰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新的理论与哲学创新,启发人们进入生活,留下或打开新的理论空间与研究可能。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的抽象哲学研究,1'合恰是那种从文本出发,而非从感性生活与感性实践出发,阻碍人们直面生活实践的所谓研究。
其二,视域意义。人们往往更多地从“对象”这个层面理解生活和实践对于哲学的意义。其实,生活与实践对于哲学的意义更体现在“视域”这个层面。生活和实践是哲学的根本对象,更是哲学发展的新空间、新平台、新线索、新视域。反思一下哲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哲学之所以不断发展,哲学史之所以不断重写,其重要原因正在于生活和实践的推进为哲学发展自身,重新认识和发现自身提供了新线索、新视域。如果没有社会问题、社会秩序的凸显,社会秩序问题的严重性、重要性超过了自然秩序,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可能就不会产生。如果没有工具与科学问题的凸显,培根、笛卡儿的哲学可能不会产生。如果没有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人与世界在近代的新冲突,休谟、康德等的哲学可能不会产生。如果没有东西方文化与秩序之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新冲突,黑格尔哲学可能不会产生。如果没有资本逻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侵入,可能就没有马克思的哲学。如果没有主体际性的断裂、现代人精神危机的严重化,可能就不会有胡塞尔、萨特等的哲学。如果没有交往的普遍化及符号与实在之间的冲突,可能就不会产生语言哲学,等等。哲学的任何一步新发展、新理解,都与生活、实践所提供的新线索、新视域内在相关。
新生活、新实践、新问题催生新哲学,新哲学开启新世界观,新世界观的形成又推进人们进行更新的实践、建构更新的生活。在生活与实践的多层关联、不断互动中,不断兴起“部门哲学”、“应用哲学”是历史的必然、哲学发展的必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兴起的“发展哲学”、“城市哲学”等诸多“部门哲学”、“应用哲学”,其根本意义正在于不断开启哲学面对生活、进入实践、反思哲学自身的新路径、新可能。以“城市哲学”为例,“城市哲学”的理论与方法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