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本文共计3713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3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一、文化建筑的设计过程

建筑文化内涵与形体空间的转换论文

  (一)立意

  文化建筑空间与形体的塑造,是一个“意在笔先”的过程,要有一个指导思想,但是这个指导思想并不虚幻,那些触动创作的元素也不要求太精确太理想。其核心任务是将一定的文化思想与元素转换为设计中的物质空间,将能与特定地块环境和谐对话、内外整合的空间场所当作目标。

  (二)从总平面入手

  从总平面着手设计,划分场地,寻找潜在的体块分隔和有可能的轴线方向,处理地形和周围建筑的进退与呼应关系。比如,乡土民俗博物馆设计,一开始应考虑水、寨子等场地环境,注重与场地外围轮廓的契合。建筑内外环境都应该是经过设计的,首先应考虑场地的综合利用,做好内外分区和功能分区(如车行与人行的安排),以及入口广场和鱼嘴广场的布置。从总平面开始,在基地地形图上反复分析,先分出建筑所占部分和场地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再着手建筑部分内部的空间组织。内和外相辅相成,好的设计,内外空间都是积极的。所谓积极,就是经过精心设计,具有必然性,而不是做了某一部分“剩下来”的。

  (三)从轴线突破

  形体和空间的设计必须通过轴线和序列组织。轴线是建筑平面和体型的组织规则和构成逻辑,序列则体现空间的层次,这种层次和流线往往是紧密相关的。建筑中的轴线是指被建筑形象所交代的空间和实体的关系,由这种关系,在人的视觉上产生一种“看不见”但又“感觉到”的轴向。合理的建筑处理使轴向感更合乎意图,譬如故宫的南北轴线,其方向感极强,空间序列层层递进,传达出皇权至上之感。轴线不但是形体的组织,也可以传达一定的文化内涵,不一定就是直线,但必须是可以感知的,不是杂乱无章的。轴线的确立可以从周围的环境要素出发,从选取的文化目标和文化氛围出发,或者从特定的功能流线出发等。一个建筑可以由多个轴线组成,有空间上的轴线、实体的轴线,还有文化意义上的轴线等。设计要有轴线、有序列,建筑体量要有方向感。设计之初可以从一个或一组几何形开始,逐步变化和调整,结合空间、体型、功能、流线、环境、文化等综合思考,方方面面都有了统一的节奏,才能说是一个比较深入的设计。

  (四)关于主体建筑的处理

  主体建筑的体块组合可以是集中式或分散式的,都要根据最初的基本型反复分析推敲。不建议纯粹的分散或集中式布局,即分散的部分也需要有中心(轴线)作联系,集中式布局也应有拆分的部分(不要简单地堆成一团)。设计者可以尝试要做集中先做分散,要做分散先做集中的设计方法。文化建筑设计,需要形成一个能够控制全局的中心空间,或是实体的或是被围合的广场、庭院,来渲染主题。

  (五)关于庭院组合

  庭院组合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一种常见形式,将人文思想和美好意境融入其中。例如,在珞珈书院设计题目中,要求学会庭院组合的运用,不限制设计师在设计中求创造求变化,相反地,设计者要“食古而化”,在熟练的基础上渗透庭院空间组织的规律,活泼地表达,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庭院组合的空间元素以及围合与渗透的章法。当然这种设计训练有一个过程,先是考虑约束,然后再超越,体验“戴着镣铐舞蹈”的境界。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并非随随便便而来,需要耐心思考和反复推敲。

  (六)开放现代的思维

  最后,回到当初确定的文化主题和目标,一定要采取开放的思维,文化建筑的设计不等于传统建筑符号的简单复制和堆砌,而是要学会用建筑语言在空间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表达。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坡屋顶,加几个明显的“符号”就是反映文化了,不应该把文化简单、僵化地贴在建筑上。设计要巧妙,体现一定的抽象思维。总之,要学会从无到有的布局,需要很好的控制能力和辩证思维。如果选择集中式体型,那么就要及时打破集中式体型的格局;相反,如果选择分散式体型,那么就要考虑及时收拢分散式体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