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工商管理 > 正文

仁爱”思想与企业文化软实力(第2页)

6 次下载 2 页 2571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而“和”则不同,“和”是不同事物的相成相济,相克相生,是多样性、差异性的统一。它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矛盾发展的'协调、统一或一致,表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君臣”互补,领导与属员相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形成“群言堂”。

  三、“仁民爱物”、“天人合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仁民爱物”是儒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儒家看来,人与自然不是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处及共生共荣的关系。强调“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即万物的生长都有一定的时节。人的活动只有按天时办事,才能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反对掠夺式开发。后来,北宋着名儒学家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万物应该同等看待。这体现了儒家的生态经济伦理观——人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其生存与发展必须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从儒家生态经济伦理中吸取丰富的文化因子,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树立起认知自然、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伦理观,科学规划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协调好企业与社会、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把企业的现实利益同人类的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做到既要不断推动企业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树立“天人合一”的伦理观,按照生态伦理学的道德标准,使企业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保护生物圈,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协调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动态平衡与系统协调。价值观就是让企业尽快改变狂热追求增长、追求产值、追求GDP,无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状况,改变以大量能源和资源的损耗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建立符合环境观念的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命保障系统,保证可更新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