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思想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6 次下载 2 页 2571 字【 字体:大 中 小 】
仁爱”思想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加强软实力建设,而传统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是构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一、“仁者正己”、“乐为知耻”与企业价值观的缔造与宣导
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可以判断一个企业要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企业行为和员工个体行为的正确与否。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世界着名企业成功背后都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共享价值观作支撑。如:通用电气永远推崇“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三个传统,秉承诚信是人之本,也是企业立身之本”;沃尔玛“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每天追求卓越”的价值观等等。而对于企业价值观的形成来说,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成功的企业都会有其精神领袖般的领导者,他们在广大员工中充分发挥其精神示范作用,进而决定和影响着整个企业价值观的产生与有效落实。
企业管理者精神导向力的塑造,首先是从综合素质和修养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充分发挥儒家“仁爱”经济伦理思想。在企业家的内在修养上,主张首先要立志,要“志于道”,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立定远大志向,树立起自己的企业理想。其次,主张乐为知耻,即要求企业家们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否具有仁爱之德就是看其所负责的企业能否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真正具有软实力和仁爱之心的企业,都是以社会服务为中心,商业利益只是其社会服务的自然结果。这样的企业,社会会给予优厚的回报,企业会被赋予无上的荣誉,企业里的员工也会倍感自豪。这种荣誉感和自豪感,不仅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前进的驱动力。因为,企业价值的实现,也是职工人生价值的实现,企业价值和职工价值、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实现了统一。再次,儒家的正己思想,要求现代企业家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坚持正义,坚决杜绝各种作奸犯科的经济行为,把良知和仁爱之心见之于实践,取信于群众,以榜样力量影响职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作为企业家要做到不为物欲所困,不被特权所迷惑;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事事处处为企业着想,尽心尽力地为职工和全社会谋福利。
二、“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与和谐企业团队的构建
现代企业不是资本的堆积,而是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怎样,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条件。怎样才能培育出团结和谐的企业团队?用现代管理学的语言,就是要重视管理系统的团队精神,培养共同的价值观。而这种团队精神实质上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道德情感,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在现实工作中,要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道德素养,强化其团队凝聚力,企业管理者可以充分借鉴儒家“仁爱”经济伦理,将“仁爱”伦理作为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长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基于此,领导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彼此双方以仁爱之心去善待对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矛盾总是存在的。企业领导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连续不断产生的矛盾。对于矛盾的解决,儒家在“仁爱”基础上提出了“和为贵”的命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着名论断,将“人和”的地位置于“天时”、“地利”之上。不但如此,孔子对“和为贵”命题做了进一步深化,将其上升为人本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强调在君臣、上下级、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做到互促互补、相得益彰,孔子将此原则概括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其看来,同,主要是指相同事物的叠加,它容易掩盖事物之间的差异。这种“同”,表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下级对上级的愚忠,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不分是非黑白,但求绝对服从;对上级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曲意逢迎,从而在管理系统中生长出一股邪气、虚伪、贪婪,只有长官意志,没有是非曲直。

学校美术教育的功能现状及对策教学论文
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化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论文
美术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论文
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论文
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美术说课探析
关于高职院校艺术考察课的教学探索与思考
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
浅谈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多元评议为写字课堂插上灵动的翅膀论文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论文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
中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结合论文
图书馆与国民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论文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论文
发表教育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沟通的意义和方法
论文致谢的意义和作用
试论荀子发展儒学的方法和途径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