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会计审计风险与信息化审计策略论文
本文共计3548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2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谈会计审计风险与信息化审计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会计审计风险与信息化审计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在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会计审计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传统的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和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新时期开展审计工作的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审计;风险因素;信息化审计;策略;
信息技术的影响无处不在,在审计行业发展中也不例外。会计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审计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信息化背景下开展审计工作,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企业与审计部门要共同努力,规避风险,提升审计行业整体发展。
1、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1.1误报风险
在审计工作中,误报错误是造成审计工作出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比如,在某企业内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计算机的硬件出现问题,在识别代码的过程中出现失误,从而生成的审计报表也是错误的,造成了严重的误报风险。又比如,在某企业开展会计审计的过程中,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内部的财务软件受到了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造成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数据的泄露,从而使该企业开展的一系列财务工作、审计工作都出现了错误数据的引导,造成了误报。
1.2检查风险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检查风险与误报风险,出现的概率是成反比的。误报风险增加,会造成检查风险的降低,反之亦然。检查风险的出现,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在某企业,开展审计工作的人员使用计算机软件不熟练,不能正确找到之前的数据资料,造成了在开展检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而不自知,最终形成检查风险。又比如,在某企业,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财务知识缺乏,审计能力不高,在开展检查的工作中,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不到有效地判断检查,出现风险。
2、会计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2.1制定标准
要想很好地规避会计审计中出现的两种风险,首先要对会计审计工作进行标准的制定。只有在标准的约束下开展审计工作,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审计工作的开展更要以当前企业发展为准则,进行详细的系统完善,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展审计工作。比如,政府为了降低审计行业的风险因素,制定了《审计准则》,并对从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等级证书的上岗要求。企业在开展中也有适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又比如,在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制定严苛的审计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在相对应的制度约束中进行,接受各种相关制度的管理和约束,发挥出标准的作用。
2.2定期检查
在规避风险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审计检查来进行。定期的审计检查,需要把会计审计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进行具体检查工作的开展。检查可以分为几个步骤进行:首先,要对各种行业内普遍使用的会计软件、审计软件进行有效的了解,掌握其特点和使用方法,能够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漏洞。比如,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软件使用的漏洞,要及时进行补丁修补,保证各种软件的安全操作,有效操作。其次,要对开展审计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检查他们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和职业修养,降低人为因素出现失误的风险。比如,在企业内部,可以定期开展财务工作大比拼,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岗位和待遇上的提升,激发积极性,提高质量。最后,要对会计审计工作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将所有的检查信息上传到网络,利用网络的存储优势,自动分析检查,降低风险。
2.3完善控制
完善控制,主要表现在企业开展会计审计工作中,不仅要保证审计的工作制度,还要保证会计审计工作的程度。一方面,开展会计审计工作的部门要有完整的制度,对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的安全进行约束,加大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减少风险出现的概率。比如,在进行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警戒心、防备心,能够应对各种外界的诱惑,开展有效的审计。另一方面,要对开展审计工作的程度进行有效的控制。比如,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让他们以更好的精神进行工作。还可以进行技能展示,提升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成就感,从而以更好的态度进行工作,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