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的文化与情感论文(精选7篇)(第11页)
本文共计26082个字,预计阅读时长87分钟。【 字体:大 中 小 】
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爱汉字汉诗,第二,我们都爱中餐。”可惜我今天没有时间再谈中华料理了,那就让我们的听众们会议休息时间尽情地去享用中餐吧,美味的中餐毕竟首先要出现在餐桌上,而不是出现在我的讲演里的。谢谢。
浅谈中国的文化与情感论文 篇5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交往的日益便利,世界各国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要融人他族文化,使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就少不了译介活动。而作为译介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翻译工作者,对此有着首当其冲的责任,即翻译中对文化传播的责任。翻译研究经常会遇到诸如艺术与科学,形式与内容,创作与模仿,作者与译者的矛盾。愈来愈多的翻译研究者发现这些矛盾的解决,仅从语言学理论,从科学的角度去思考是不够的。这在涉及到文学翻译,涉及到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时就显得尤为突出。近二、三十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如法国的亨利梅肖尼克、美国的安德烈勒菲弗尔、我国的王克非、刘宓庆等,开始注重对翻译中的文化问题进行研究。翻译文化意识的日益觉醒与翻译文化观的逐步建立将翻译理论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和深度,产生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形成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转向”。如刘宓庆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是相对的、广泛的,差异是本质的、深刻的……翻译中不可能不存在文化的障碍。”于是语际间跨文化翻译活动中的文化转换、民族问相互冲突的文化习俗的译介处理等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下文将以李煜的词《虞美人》中“东风”一词的两种不同翻译处理方式为例来谈翻译中文化传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然后就此论述中国译者在翻译活动汉译外的重要性和其对中华民族文化译出的责任。
二、“东风”二译法的原因
很多译者曾经翻译过李煜的词《虞美人》,其中对“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中“东风”一词的翻译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就翻译处理方式而言,徐中杰先生和许渊冲先生都采取了意译的手段。两位译者都没有将“东风”直译为eastwind,而是采用了相应的变通手段。前者将其译为springbreezes后者译为velTlalwind,均为“春风”之意,读来也似乎美雅。
为什么词的“东风”在英译时变成了“春风”了,而没被直译为eastwind呢?究其原因,不难看出这不过是译者考虑到东西文化差异,不想给译文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麻烦罢了。
众所周知,东西方地域有别。中国大陆东面大海,西依崇山高原,于是东面来风自然和煦温暖,而西面来风则萧杀寒冷;在欧洲大陆,情形则恰恰相反,西面来得是海风,给欧洲大陆以清凉与润泽万物的雨水,东风则来自欧洲内陆的高山大川,多令人生寒生畏。
地域的差别自然会在各自的文化中体现出来,于是相应地在中国文化里,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故有“东风报春”之说,也常见“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之类褒颂东风的诗句。在西方文化里,常受人赞誉的则是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OdetotheWestWind)就是明证。
西风之于英国人是暖风,预示着生命的到来。而它之于中国人来说则成了寒风,有诗为证:“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有趣的是,中国人眼中和煦的东风,在英国人的笔下却成了bitingeastwind(Sam—uelButler),apiercingeastwind(Kirkup),akeeneastwind(JamesJoyce).
以上所述体现出东西文化问的迥然差异,所以中国的译者在译介李煜词的时候,便不敢把东风直译成eastwind。他们唯恐惊吓了译文读者,生怕给外国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译者的用心可谓良苦。
三、对于文化漏译的思考
中国文化色彩浓厚的“东风”在向外译介时变通成了“春风”,是中国译者虑及了外国读者的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可有人不禁要问,当雪莱的诗OdetotheWestWind向中国译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把诗名译为“东风颂”或者“和风颂”了呢?为什么我们中国读者能接受与我们文化本不相符的说法呢?其实,雪莱的OdetotheWestWind之所以被直接译为《西风颂》而未作变通处理,李煜词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之所以被译为springbreezes或vernalwind,笔者认为其间存在着西方文化的强势因素也跟中国译者的委曲求全的态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