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与北京奥运会的文化传播论文(第2页)

6 次下载 4 页 6583 字【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其三,世界需要奥林匹克精神,需要跨文化的对话交流。奥运会在发展中不限于体育竞赛本身的创新,而且起到了对各种文化模式的涵化作用,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成为跨文化的国际盛会,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对话、交流、传播的载体与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情愈来愈高,奥运会一届比一届开得更隆重,人们发现,奥运会是文化交流的最佳形式之一。例如,从国外英文媒体2001-2004年有关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文章的主题统计来看,其中60%以上是非体育内容。悉尼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占42%,雅典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占38%,而亚特兰大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报道中体育主题都不到20%。[2]这一统计材料虽有时间局限,却能够反映出奥运会超越自身走向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现象。奥运会愈来愈像是最隆重的世界文化节,在北京奥运会这一空前盛大的文化节日里,引人注目的是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合的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品格,从而对中国树立国家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以上说明,北京奥运会为中国树立和传播国家形象提供了最佳时机与平台。那么,究竟什么是国家形象,中国在2008年向世界传播怎样的国家形象呢?

  一般认为,国家形象指某一国家在世界上的整体形象,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文化特征、成就与影响的具体表现。有的学者概括说:“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3]也有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国家在国外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或者说,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一种无形资产。还有的学者提出,国家形象“首先是一种主体意识,是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光点。”[4]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关于国家形象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这一方面反映出奥运会对于传播国家形象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表现了学者们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高度关注,并且隐含着两重忧虑,一是忧虑我国是否会忽视国家形象的塑造,二是忧虑国外是否会出现负面的形象传播。

  事实上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无不重视国家形象,我国并不例外,问题在于塑造怎样的国家形象。譬如我们过去的宣传品中的工农兵造型,我国在困难时期主动向某些国家提供援助,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语境中,国家形象的传播更是倍受关注,美国学者萨拉·迪基说:“形象在当代的重要性应该不足为怪,因为媒体为我们提供了可视度最高的表象。”[5]国外有关国家形象传播的案例往往与经济效益相联,西方媒体利用强势话语夸大对中国的负面传播,其背后含有利益驱动的因素。然而百闻不如一见,随着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媒体的误读自然会冰消瓦解;而北京奥运会正是澄清雾障,消融阻隔,直接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一次最好的现场。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不失时机地在这一最佳现场树立我们自己的国家形象,怎样树立符合中国本来面貌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涉及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个领域,表现在政治外交、出口商品、艺术交流、体育竞赛等众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则是根本性的要素,在中国来说,这个根本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的根本。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国家形象。

  从历史传统来看,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在,是儒家、道家等中国文化各家思想的共同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主张与人为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注人的成长,以“成人”为目的。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提倡“全生”,主张“为腹不为目”,期望人人过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生活。《管子》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的民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生存需要为根本,而不是“以神为本”,也不是“以物为本”,而是面对现实人生,注重道德修养,提倡人文关怀,肯定个体心性向善,向往“大同”境界。因此在中国,鬼神迷信和金钱崇拜始终没能占据文化的主流地位。史书云:国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到《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还有中国独特的书画、音乐、建筑、园林、丝绸、瓷器、中草药,以及健体强身的中华武术,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从现实发展来看,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品格的概括。中国自开放改革以来之所以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譬如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正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十分一致,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对待”,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目的还是人,是人的健康发展,是“以人为本”在体育运动和文化交流中的表现。上文已述,奥林匹克精神是经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涵化过程形成的。奥运会来到中国,用孔子的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必正好相吻合。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正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