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毕业论文 > 正文

初探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的培养教育论文(第2页)

本文共计4489个字,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字体:

论文指导服务

毕业论文网专业团队提供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及相关咨询服务

论文指导 毕业设计 答辩咨询
微信号已复制到剪贴板

  二、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目标探索

  1、思维目标

  即培养学生维系优良校风、学风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心理文化思维方式,使心理文化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相对稳固的思维定式,浸透于文化深层结构,影响和优化学生的认识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此开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技能教育、人性化学生管理及学科教学的新思路、新领域、新方法。

  2、环境目标

  即培养和形成学校成员具有特色、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的一种群体心理文化。其重要目标就是建设具有特色鲜明的良好校风,构建优质的校园心理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大学生对心理文化的认知度和感染度,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创造生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精神风貌。

  3、价值目标

  即培养学生的心理文化价值观。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识和实现自我价值,让他们觉得学校是美好的、班级是快乐的、自己是有价值的,建立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实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化与形成。

  4、发展目标

  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基本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重点是学会学习生活、人际交流、择业就业、社会适应及调节情绪等方面的常识。

  三、大学生心理文化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构建和谐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

  (1)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物质环境。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环境,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之一。校园的物质环境应是动感人文的活动空间、和谐亲切的交往空间以及自然、环保、享受的生态空间。高校应规划以开放、自由、人文为核心理念的特色化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以前瞻、科技、效率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的校园学习环境;营造以安全、舒适、便捷为核心理念的人性化的校园生活环境;构建以“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为核心理念的生态化校园自然环境。 (2)营造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和谐关爱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应以禀承真爱与真诚为原则,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和谐融洽的心理文化环境,使生活其中的师生以尊重和关怀真诚对待,让学生因为受到适宜的关怀与照顾,具有归属感与幸福感。要注重师生间和谐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师生间相互欣赏、接纳与肯定,强化师生间平等合作,尊重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3)创设多元化、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有利条件,挖掘潜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可供自由选择的开放性的校园活动中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探索和实践,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文化活动,开发自身潜能,营造乐观向上的心理文化氛围。可利用各种媒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文化知识的宣传;举办各种比赛、开展活动、编导心理情景剧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春游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文化品质。

  2、构建和完善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发挥心理中心、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心理委员三级体系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对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多方面、多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文化意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普及心理文化知识。通过学习应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问题、心理冲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人际交往、自我认知、情绪调控、恋爱等方面的问题,可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文化认知水平。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机构要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