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20 次下载 4 页 527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析《雷雨》中蘩漪形象,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作者曹禺曾说自己写剧本“醉心于人物的塑造”,所以,在他笔下诞生了无数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艺术形象,蘩漪是《雷雨》中性格极端矛盾的人物,也是作者投入激情最多的形象。她身为周朴园的妻子,却没有一点儿资本家的腥腥作态,她敢爱敢恨, 有自己的思想,敢于作出自己的决定,即使在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之后,仍敢于冲破封建的纲常,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典型事例来揭示社会造就蘩漪的悲剧,她的个性追求与社会的黑暗产生了矛盾,她叛逆挣扎,有力的冲击了封建制度,并撕毁了自己在罪恶的封建家庭传统的虚伪面纱,她的“雷雨”式性格,揭示了在中国黑暗的社会中追求个性解放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
蘩漪 文弱 形象 个性解放
引言
“生命中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得恨”这是对蘩漪的诠释。她是一个被爱情伤的体无完肤的女人,是最富有“雷雨”性格的人物。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
一、传统旧式女性
在旧中国,女性受千百年来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影响较深,她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缺乏民主意识和反抗意识,受一些伦理纲常的制约,较文弱,屈从。 曹禺笔下的蘩漪就陷入了周家这口“残酷的井”她长期面对的就是周朴园的专制与横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单调、阴郁、烦闷的日子,但是我认为:经历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年、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三个时期的蘩漪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不寻常的女人。她屈从中的文弱是外在的传统的,是传统家庭教育社会烙印给她的,而她内心的不屈是封建家庭窒息的结果,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的结果。
蘩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十八岁那年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一个足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周朴园不但不尊重她,珍惜她,反而更加对她专制,就是大家庭里的霸主。在第一幕搬家中蘩漪无奈的对四凤感叹说“什么事自然要依着他,他是什么都不肯将就的。”不难看出蘩漪这个旧式女人对自己的丈夫的百依百顺、迁就顺从的特点。再如第一幕中周朴园逼蘩漪喝药,她的文弱屈从都能从她的语言中看出来:“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她最后还是屈从了,带着极大的愤怒把药喝了。虽然这主要不是为了周朴园,但是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到周朴园的蛮横专制,以及蘩漪一味的屈从,真是令人悲悯。
蘩漪与周朴园的结合,无论是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她虽然可以过上贵族太太的优越生活,但其精神上却是空虚的。“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粱令人觉得有些可怕。但是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在那静静的长的睫毛的下面。有时为心中的郁积的火燃烧着,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她的嘴角向后略弯,显出一个受抑制的女人在管制着自己。”这些无不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郁,她也曾哀痛地表白:“你的父亲只叫我生了冲儿,然而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
周家对蘩漪来说,无异于一个不透气的“铁屋子”,她只是一只失去自由的“金丝鸟”在周公馆的压抑,周朴园的专制下,磨去了青春与热情,乃至生命的光泽,成了任人摆布的“笼中鸟”,成了“像死一样的女人。”剧中第二幕被迫喝完药后,蘩漪对周萍说的话:“可是人家说一句,我就要听一句,那是违背我的本性的。”可见她内心有多么的压抑,明明知道已经违背了自己的本性,可是还是默默的忍受着这一切。就这样,周朴园的凶横以及蘩漪自身的地位,都使她再也难跨出周家大门一步,这使得她不得不另想办法来逃脱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