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学情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4 次下载 2 页 3128 字【 字体:大 中 小 】
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学情分析及对策教育论文
摘 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地研究学习策略,构建有效课堂。
关键词:学情分析 活动 学习方式 有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当前广大思品课教师们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那么思品课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改呢?
一、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兴趣引导
1、活动是沟通青少年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桥梁”。
素质教育理论认为:青少年智慧和能力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要充分地把青少年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用青少年的视角观察生活,用青少年的心灵感受生活,用青少年的语言讲述生活。要让青少年借助自己的经验进行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使其自然、健康、持续地成长。
2、研究、思考切实有效的活动(或社会实践)方式。
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是多样的,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去参观访问、调查、实验、采访、宣传、社会服务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活动要精心组织,组织形式可灵活多样,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也可班级活动、年级活动等等,只要有利于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即可。又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作答;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开展一些时政新闻发布会、课堂辩论赛、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要让学生自己参与设计,自主选择主题,自行组织实施,自主进行评价,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彻底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是如此。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在学科内加强渗透与指导,通过思品课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从学科内拿出一定时间(或结合综合实践课)面向全体学生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弄懂如何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怎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2、实践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规定初中至少要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行为品质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标准把活动课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广大师生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活动”课是不同于原有的“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开发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诸种能力。
3、体验性学习。
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